《屈原列传》教案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屈原列传》教案<br>
<br>
教学目标<br>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br>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br>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br>
4、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br>
难点、重点:<br>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br>
2、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br>
课时安排:<br>
二课时<br>
教学过程设计<br>
<br>
第一课时<br>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br>
以赞颂屈原的楹联引入。然后作如下导语:<br>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br>
二、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br>
1.关于第一大段。<br>
(1)难句解释:<br>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br>
--让学生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br>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br>
--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br>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br>
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疏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br>
2.关于第二大段。<br>
(1)难句解释:<br>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br>
--让学生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市”,是指丰厚的礼物,“市”,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贽”,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br>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br>
--让学生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