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60字。共三课时,内容详细,条理分明。
示范教案一[15屈原列传(节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
3.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
4.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5.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思想教育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学习他的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教学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方法
1.品读——欣赏法。
2.讨论法。
●教学用具
1.图书馆有关屈原的资料。
2.投影仪。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在中国屈原可谓家喻户晓。但先秦文献没有说到屈原,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最可靠的文献资料。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直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司马迁是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着的感情。他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二、整体初读
(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和层次
1.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随时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2.要求其他同学默读并根据预习情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划分文章段落。
(二)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三)辨体,学法设计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