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460字。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课题实验报告
南京九中 徐志耀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时代发展的要求。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迈入21世纪的中国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中华民族复兴与腾飞的机遇。在这一时刻,为了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素质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然而,我们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一个国家人口人才素质的高低,必然反映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据世界劳工组织2003年8月最新报告,2003年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三地区的劳动率仅为8900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5.6%,欧盟的22%。一家美国企业的上海办事处负责人指出,中国教育以填鸭、应试为主,没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缺乏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瓶颈。综上所述,全面提高人民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语文学科,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与基础,必将承担起最为重大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2、教育思想的发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反映了在当前形势下,语文教学已不能再片面强调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或人文性,而是要求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以自我探究,自我学习为方式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与之对应,中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强调了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必要性。由此可见,通过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先进教育理念的体现。
3、国际教育的趋势。2004年10月19日,英国宣布了60年来最大规模的教育制度改革计划,其核心内容就是用单一文凭考试取代目前中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的标准化考试。学生可以在接受统一的英语和数学教育之后,在14岁时决定自己将学习职业课程或文化课程,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从英国的教育改革中可以看出,当前国际教育的趋势就是由标准化向实用化转换,由重知识向重技能转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作为教育体系基础的语文教育,更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可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已成为国际教育的主流,中国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改造融入这一潮流才能改变当前在国际教育中的落后状况。
4、教材内容的变革。2001年,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和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该套教材打破了以往以文体为主的编写准则,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纽带编写各个单元,从人文角度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化”原则。教材涵盖面广,知识内涵丰富,蕴含了深刻的人文思想。同时,该套教材在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语文工具性的要求。本套教材的主编顾正彪先生曾经指出:“在教学中既要有体验式学习方式,也要有传授式、输入式学习方式,应当是多种学习方式并存”,“在传授知识时,也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字、词、句的训练不要脱离整体,好的讨论应当是不离开语言结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都不能离开语文,要潜移默化,循环反复,紧扣思想内容” 。总而言之,新教材为发展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界说、实验目的及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说和实验方法
什么是当前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