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00字。
《六国论》教案学案一体化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洵关心、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句。
3、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激活用的能力。
二、 解题与作者介绍:
1、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以贿赂秦国导致颠覆的历史教训,劝谏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放弃屈辱投降的政策,积极抵抗,奋发自强。用的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2、苏洵(公元1009—1066),自明允,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八大家是指“韩柳”、“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洵的散文特点:见解精辟,观点鲜明, 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雄奇中富有变化。
三、写作背景:
①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②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四、 重点字词:
(一) 重点实词
①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② 思厥先祖父(相当于“其”,他的或他们的)
③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拿)
④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或焉(招致)
⑦洎牧以谗诛(及、等到)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二) 一词多译
①暴秦之欲无厌。(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暴
② 暴霜露(暴露,动词,读pù)
①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事、丢失,动词)
亡
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谋(起初,副词)
始
②始速祸焉(才,副词)
(三) 古今异义
①率赂秦耶(古义:一概,全都。今义:率领;不慎重)
②至于颠覆(古义:终究,到……结局。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③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实在的,事实上)
④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⑤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⑥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