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杨木洲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文言文专项训练试卷(教师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语文版 / 初中试卷 / 九年级上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12/10 12:10:4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570个字。

  娄底市杨木洲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文言文专项训练试卷
  一、《鱼我所欲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又是怎样论证这个论点的?
  答:舍生取义,为全文中心论点。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东西。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答: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5、“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答:“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胜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单、不仅)
  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好处)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同“德”感激)
  7、下面选项中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A. 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勿相忘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患有所不避也
  C. 非独贤者又是心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 故不为苟得也故自号曰醉翁也
  8、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 战于长勺B. 苛政猛于虎也
  C. 万钟于我何加焉D. 余将告于莅事者
  9、翻译下面句子。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如果你)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这段文字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试简要分析。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先以鱼和熊掌设喻,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
  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施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载已入而不知人之乐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此之谓失其本心
  山峦为晴雪所洗,其人遂无以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