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70字。
重新审视定位,致力创造性教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时代的本质是创新。知识经济的兴起,赋予教育以新的特征和内涵,要求教育必须将培养和提高创造性作为新的理念和新的驱动力,重新审视自己的功能和定位。这些新质的增加,以及必须重新建构新教学模式的局势,使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面临颠覆性的挑战,需要每位教师必须做出反思和选择,从长远考虑,我们应尽快完成由传统教学模式向创造性教学的转变。转化其间既不能夸大和偏废,不因一味青睐新质而把抛弃以往的优势和特色,如马克思所说,不要把洗澡水与婴儿一块儿倒掉,也不能对创造性教学持拒斥态度。
下面,我们就围绕为何转化、怎样转化的问题,一起做出探讨。
一、彰显创造性,既是时代急需的实然,也是职业的应然
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要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21世纪发展的主动权、领先权和控制权,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的突出表现就是人的创造才能。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早在30年代就曾提出,“教师要创造性的教,学生要创造性的学”。由此而见,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创造性教学,已越来越成为教学领域中的主旋律。值得高兴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对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与此相应的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方面的要求日益凸现。应该说,这种要求还原了教师职业的实质:作为智慧的使者,文明的桥梁,教师要身体力行,示范和指导学生培养智慧、接受并领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和方式;作为教书育人这个双向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要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做其他参与者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创造、创新,在今天的教育里,被前所未有地摆在显著位置,也前所未有地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将之融入实践,见诸成效。
二、什么是创造性
目前,关于创造性的内涵尚无定论,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我对此的理解是:
(一)创造性是智力的核心。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创造型人才在智力上大多有如下5个方面的特点和表现:(1)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特点;(2)思维和想象是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分;(3)在创造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常被称为灵感;(4)在思维意识的清晰性上,创造性思维是分析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