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郑思肖的山水诗之情韵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试谈郑思肖的山水诗之情韵<br>
林 庚 <br>
福建福州第二十九中学<br>
邮编:350002 <br>
摘要: 郑思肖的山水诗体现诗人既痛泣国殇又自我超脱的情愫。其山水诗所表现出的审美特质——虚实相生的气韵、意与境浑的意象、含蓄蕴藉的情性,形成其独特的艺术之情韵。可谓是诗韵人格互相辉映,独步千秋。<br>
关键词: 郑思肖 山水诗 情韵<br>
引言:<br>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宋末元初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画家。曾为宋太学士,应博学宏词科。宋亡后,便隐居苏州寺庙和陋巷,终身不仕,过着隐士般的“隐民”生活。其诗颇多感时伤世之情,寓黍离麦秀之悲。其山水诗最能体现诗人既痛泣国殇又自我超脱的情愫。诗人之思凝结而成的诗化形态所表现出的审美特质——虚实相生的气韵、意与境浑的意象、含蓄蕴藉的情性,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之情韵。<br>
诗要有情韵。情,即感情、情怀,是诗歌的灵魂。情感而缘物,动于中而形于言。韵,即风韵,指诗歌所蕴含的超越生俗的美。司空图论诗说诗要有“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那么,郑思肖的山水诗又如何呈现此种情韵呢?<br>
<br>
一、 虚实相生的气韵<br>
郑思肖曾在《三教记序》说自己“幼岁,世其儒;近中年,闯于仙,入晚境,游于禅。”所谓“闯于仙”可以看作皈依道教。关于这一点是有案可稽的。考《正统道藏》中有《太极祭炼内法》一书,题郑所南编集。郑思肖对道门科仪深有钻研。从其文集中,也可看出其在道教理论方面的精深造诣。○1<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