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卷(4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9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卷(打包4套)
2019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卷一201808270212.doc
2019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卷二20180827029.doc
2019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卷三201808270210.doc
2019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卷四201808270211.doc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
历 史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楚武王灭权(国)后,派人担任权县县尹,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至于郡县关系,当时有“千里百县,县有四郡”之说。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官僚制度已经建立
B.周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强化
C.郡下设县已成定制
D.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遭破坏
2.东汉建立后,光武帝“退功臣进文吏”;宋朝开国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二者都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解决了藩镇割据
C.抑制了土地兼并 D.削弱了君主专制
3.下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
(71) 南宋
(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4.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
A.水稻的发现时间较晚
B.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C.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
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5.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其名而无典籍留传。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A.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B.儒家经典不断丰富
C.孔孟儒学遭到破坏
D.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
6.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南宋书院的繁荣
A.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
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
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
7.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盛行
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8.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9.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10.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这表明
A.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B.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
C.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
历 史 (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全球通史》记载“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的“革命”是指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
B.儒学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C.行省的设置
D.理藩院的设立
2.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A.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
B.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
C.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
D.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
3.下面是《查士丁尼法典》里的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
A.包罗之广、涵盖之细
B.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
C.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
D.已经具有契约的思想
4.下列机构或官职,在职能权力上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的有
①唐朝中书省与门下省 ②宋朝知州与通判
③雅典议事会与陪审法庭 ④美国总统与国会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6.下列图表的内容与德国现代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下面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推论正确的是
史实 推论
①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获胜 普鲁士的制度比法国先进
②威廉二世上台后放弃了俾斯麦的寻求平衡的“大陆政策” 俾斯麦为人过于骄横,不受威廉二世赏识
③二战后德意志民族分立为两个国家 德国成为冷战在欧洲的前沿阵地
④联邦德国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胜利
⑤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联邦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民主德国高,政局更稳定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
C.③⑤
D.②③④⑤
7.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
A.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B.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和文化渗透
C.从单独行动到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D.从开辟通商口岸到直接割占土地
8.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闻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城壕堑,有死无退。”淞沪一战的重要意义在于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增强了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的信心
C.粉碎了日军速决战的狂妄计划
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9.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下列有关长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会师是克服右倾错误的成果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吴起镇
C.会师意味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D.会师后我党实现了伟大转折
10.一位费城老乐手回忆说:“当(费城交响乐团)音乐家在(北京)大街上行走时,人们纷纷投以好奇和惊讶的目光。毕竟,西方人25年没有在这些街道上散步了。”这放映的是
A.《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初期
B.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时期
C.《中国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后的初期
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后的初期
11.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主席毛泽东就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第二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15年5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签署了一系列声明,其中最重要的是中俄两国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这是习近平两年多来第四次访问俄罗斯。下列各项中对二人出访的共同点归纳正确的是
A.目的是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B.旨在打破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局面
C.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D.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
12.“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