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30字。
让语文课堂充满探究精神
福建厦门集美灌口中学 柯月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条,其中第三条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以为,从我国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出发,倡导这样的语文学习方式是非常正确、非常必要的。特别是探究性学习,更有积极倡导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形成的多边的教学交流,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充当着主人的角色,他们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而不光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分工、协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确立起敢于负责的意识和精神。同时,学生在与教师、同学频繁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教师刻意地给予学生知识、能力,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独立自主、主动求索、敢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意义重大。
那么,该如何组织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以为,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营造探究氛围,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逐渐把探究性学习这股时代的“活水”注入传统的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探究精神,从而确实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一、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地记和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缺乏问题意识,懒于思考。要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首先就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包容的探究学习的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或黑板报,让学生知道古今中外那些敢于质疑而成就大业的名人故事,或者把关于质疑的名人名言张贴在教室墙壁,营造一种浓浓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
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还应注意,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简单甚至是偏激时,教师对他们要宽容,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止和嘲笑,只有当学生处于这样一种宽松、包容的氛围里,学生才能大胆地提出问题,探究性学习才有可能在语文课堂开展。
二、创设探究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情境。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利用趣味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例如:上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象,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象不知不觉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学生谈论后纷纷发言,课堂里充满了探究的氛围。从心理学理论中,我们知道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