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大二附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3题,约14050字。
福建师大二附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30题共60分)
1. 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这说明( )
A. 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B. 荀子主张尊“礼”贬“仁”
C. 儒家与法家的思想实质相近D. 韩非与荀子的基本主张一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可见荀子的“礼学”糅合了儒家和法家思想。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荀子
2. 明代画家徐渭主张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他的画,用笔放纵,设墨酣畅。他甚至把水墨倒在纸上,随着散化之形而作勾勒。这表明徐渭深受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 )
A. “人伦者,天理也”B. “存天理,灭人欲”
C. “心外无物”D. “理”“欲”统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程颢、程颐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不符合“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徐渭反对“束缚、戕害自然人性”,故B项错误;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材料“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自然人性”观点一致,故C项正确;没有说明天理是需向外探求,还是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泛泛而谈,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
3.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
A. 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够充分
C. 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 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