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大二附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3题,约14310字。
福建师大二附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期中考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的损失却只字未提。这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是
A. “仁”
B. 无为
C. 有教无类
D. 对鬼神敬而远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关注是否“伤人”而不关心财产损失情况,这明显体现了他的以人为本的“仁”的思想。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2.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致力于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并且注重思辨的思想家,最有可能的应该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庄子
D. 韩非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并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提倡“克己复礼”,不符合题意,排除A。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与题意不符,排除B。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因此庄子最可能致力于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并且注重思辨,C项正确。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与题意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致力于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并且注重思辨的思想家”,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百家争鸣的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主流思想的演变
4.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这一材料说明
A. “百家争鸣”时儒学成为主流学说
B. 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