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导读与练习
- 资源简介:
约13700个字。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 1905年7月11日-1972年2月15日),美国著名记者、作家。190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时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多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斯诺突破重重困难,采访陕甘宁边区,写下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色苏维埃地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斯诺又任英国《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新中国成立后,斯诺曾应邀三次来华访问。斯诺为人正直,热爱和平、正义,具有浓厚的“中国情结”,十分关心中国命运,在他的一生中,除了为欧美报刊写作通讯稿以外,他完成了11本著作,其中极大部分和中国问题有关,如《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红区内幕》(《续西行漫记》)等。
内容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表达了对红军和共产党由衷的赞美之情。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全书共12篇,内容涵盖了对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等,全面地重现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真实而艰辛的史实。
全书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各篇分别为: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为了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找到未知的问题答案,作者在进步人士王牧师、爱国将领杨虎城、张学良和共产党员邓发的帮助下,来到陕甘宁边区采访。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重点写了在去保安路上的见闻,通过普通农民的谈话写出“红匪”和“白匪”的区别,记叙了第一次遇见大名鼎鼎的红军指挥员周恩来并与其交谈的经历,了解到周恩来的一些生平经历,并从李长林口中得知贺龙二三事。
第三篇:在保安记叙见到苏维埃掌权人物毛泽东与其夫人的场景,对毛泽东的生平进行了了解介绍,并就“中国共产党人今天的基本政策是什么”与毛泽东以及共产党的其他领导人进行了十几次的谈话,见到了红军大学的校长林彪这个首级被悬赏二百万的人。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介绍了毛泽东的童年生活、在长沙的经历、在北京以及游历全国参加共产党活动的经历,介绍了共产党成立的过程和早期不同路线之间的斗争,以及国民革命及苏维埃运动时期毛泽东的经历,最后介绍了红军的成长过程和红军的相关政策。
第五篇:长征从毛泽东口中得知了长征的艰难及细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长征,遭遇了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走过大草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胜利结束长征。
第六篇:红星在西北开头重点介绍了刘志丹的革命生涯及其开创陕西苏区的经历,接着介绍了持续三年的西北大灾荒以及救灾的情况,然后重点介绍了苏维埃政府的土地、文化、货币政策,最后介绍了徐特立的经历和共产党的教育政策。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开头写到同红色农民的谈话,从谈话中可以看出红军和白军的不同。接着介绍了苏区工业概况,以及吴起镇工厂里工人们的生活情况。并用这一句话概括了陕西苏区这个奇特的“工业中心”的年轻气氛: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