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道小题,约22150字。
2019届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____________·登建康赏心亭》)
(3)杜甫《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子独自望月怀人时的状态。
【答案】 (1). 吾尝跂而望矣 (2). 玉簪螺髻 (3). 水龙吟 (4). 香雾云鬟湿 (5). 清辉玉臂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跂、簪、螺、髻、吟、鬟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按要求选择。(5分)
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刘经理想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B. 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
C. 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D. 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该种题型,考生首先要能理解选项中所提供的名句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加以分析理解该句的意思和语境是否相同。A项,“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要知道是不是真玉,要烧三天才知道;要分辨是不是人才,需要七年的时间。主要是要告诉我们,分辨人才,是个长时间的事情。真正认识一个人,分辨一个人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谚语说“日久见人心”,是同一个道理。名句使用恰当。B项,“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选项说王老师面对争议,总是小心避开,与名句不符。C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使用正确。D项,“树欲静而风不息”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使用正确。故选B项。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
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
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
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
A. ④②③① B. ④③①② C. ①④③② D. ③①④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解答连贯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纳,先在小范围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该段围绕伦理道德的制约作用谈论,空白处前面是具体阐述,因此第一空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③在最前面,是前提条件。④②是承①句说的,①在前,④在后;②中的“并”表明应跟在④后。正确的排序应为:③①④②。故选D项。
【点睛】做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确保话题一致性,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两句有重复的词语。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确保内容上的前后照应。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李义天
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②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③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④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