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蔡教书之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周课堂限时训练ppt(7份)
- 资源简介:
小蔡教书之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周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0届高三上学期课堂限时训练(一).doc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0届高三上学期课堂限时训练(二).doc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0届高三上学期课堂限时训练(三).doc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0届高三上学期课堂限时训练(一).doc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0届高三上学期课堂限时训练(二).doc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0届高三上学期课堂限时训练(三).doc
小蔡教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周练习.ppt
2020届高三上学期课堂限时训练(壹)
【2020届名师联盟高三入学调研考试•湖北卷】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分封、宗庙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各种社会人生礼仪陆续建立,形成了包括朝觐、盟会、册命、军旅、祭祀、丧葬、射御、聘问、宾客、学校、选举、婚嫁、 冠笄等礼乐规则,使得礼乐制度覆盖了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将孔子所谓“先鬼而后礼”“尊而不亲”的殷商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尊礼尚施”“近人而忠焉”的礼乐制度。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情。子夏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进一步将仁爱归本于孝悌的伦理亲情,进而开发出亲亲、仁民和爱物的道德发展次第。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便指点出礼乐仪式的内在精神基础,礼乐是以人的内在真诚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 困境。就此而言,说孔子摄礼归仁是正确的,他揭示了礼乐文明的灵魂,并强调内在精神对于外 在规范的优先性。
但是,如果仅因此将孔学归结为仁学,则未必合乎孔子本人的意思,因为他同时强调:“克己 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又分明是以礼为仁的前提,人若不能“克己复礼”,就不能“为仁”。孔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似乎是担心后人有可能忽视礼的实践,《论语・乡党》篇详细记录了孔子日常生活中践礼的言行举止,使得夫子两千年前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如在目前,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君 子是如何通过日常工作对礼的践行去落实仁的精神。这是提醒我们,离开了礼乐文明的轨道,我们将无从抵达仁者的境界。
儒学在新世纪面临着一阳来复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成,因为儒家在民间的教 化体系被连根拔起,并且许多人至今依然将民间所剩无几的礼乐残余等同于四旧,必欲将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背景下,礼乐文明重建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将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当然,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够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中华文明又被称为礼乐文明。
B. 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分封、宗庙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礼仪的建立由此拉开帷幕。
C. 儒学中的“仁”是有发展次第的,从爱父母兄弟开始,进而善待百姓,最后才扩展为爱惜万物。
D. 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尽管孔子摄礼归仁,但是把孔学归结为仁学,并不合乎孔子的意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始于礼乐文明的建构,中间重点论述了儒学与礼乐文明的渊源发展,结束于对礼乐文明重建的思考。
B. 文章以事实论证为主,道理论证为辅,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整个发展史。
C. 文章长《论语》中的经典言论为据,着重阐释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的精神内核及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D. 文章鉴古论今,从周礼对殷商祭礼的改造到儒学对周礼的发展,最终提出复兴礼乐文明需要儒学礼乐向现代转型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期礼乐因人 内在真诚情感缺失而流于形式,礼乐文化陷入困境,促使孔子反思总结,创建儒学。
B. 儒家思想中礼和仁互为依存,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为途径。
C.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礼,这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对礼的践行追求和落实仁。
D. 秉承孔子的儒家学说,以儒学为人伦规范,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就能在当前重建和复兴礼乐文明。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中国经济的贡献,体现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_________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至今,(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
……
2020届高三上学期课堂限时训练(贰)
【2020届名师联盟高三入学调研考试•河南卷】
不少人认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否超过5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脱实向虚”现象,与此认识有一定关系。能否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需要深入分析。
从理论上看,此观点的源头是“配第——克拉克定理”。167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对从业者的收入进行比较后发现: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而后他预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重心将逐渐从有形产品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生产。具体表现为:当工业部门收益超过农业部门时,劳动力将从农业转向工业;当商业部门收益超过工业部门时,劳动力会从工业再转向商业。1940年,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根据配第的预言,对40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产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配第的预言完全吻合。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之后,一些西方学者撰文推介,该定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
从特定历史阶段看,配第的预言并没有错,但“配第——克拉克定理”并非“定理”,而是“定律”。在科学上,定理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命题,定律则是根据特定时空条件下大量经验事实归纳出的结论。定理可以不受时空条件约束;定律则受时空条件约束,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成立。无疑,“配第——克拉克定理”来自经验事实,属于定律。既然是定律,就要受时空条件约束。那么,约束该定律的时空条件是什么?配第和克拉克对此未作说明,但研读二人的著作可以发现,该定律在时间上要受经济发展阶约束,在空间上要受分工范围约束。
受经济发展阶段约束,是指该定律只在特定发展阶段成立。农耕社会没有出现分工与服务业,“配第——克拉克定理”显然不成立;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成立,因为前面说过,该定律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无论是配第还是克拉克,由于受他们生活年代的局限,都未能对后工业化时期的经验事实进行研究。受分工范围约束,是指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分工范围。具体讲,在工业化初期到中期,如果分工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区,则“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该地区;如果分工范围扩大,当一个国家形成地区间分工时,该定律就适用于这个国家而不再适用于某个地区。例如,假定一个国家甲乙丙三地的比较优势分别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如果该国已形成地区间分工,甲乙丙三地则不必拘泥于“配第——克拉克定理”,可各自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这样一来,从某个地区看,产业结构演进不符合该定律;但从整个国家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则与该定律保持一致。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产业定位不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而是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
综上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只是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阶段性规律,并非永恒规律;而且其适用范围由分工范围决定,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切不可盲目发展第三产业,陷入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
(选自王东京《避开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会逐渐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B. “配第——克拉克定理”从特定历史阶段看揭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配第和克拉克共同合作研究的成果。
C.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对特定阶段产业结构演进事实归纳后得出的,不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
D. “配第——克拉克定理”具有局限性,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不必拘泥于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对“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的时空条件进行辩证分析,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B. 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究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