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试题(2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必修一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5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10/11 21:35:4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8210+7600字。

  第一单元检测(A)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就吸收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提出了“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的观点。不过,真正对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重视,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范式之一,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普遍存在的将“意象”看成是西方输入中国的美学概念,并将它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创作联系起来的观点不一样,人们普遍意识到“意象”滋生的土壤在中国,意象美学亦属于地地道道的中华民族本土美学,以“意象”为核心的美学与文艺学体系的理论建构与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
  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尚象重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是中国古代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美学也可以说就是充满想象力、充满诗意的意象思索体系。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
  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就是意象。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国书法艺术本质上也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与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另如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意象之美就是通过在场的东西(象)想到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意)。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而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注重的是物质功利的东西,对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艺术的表层,只追求属于艺术的娱乐消费和技术层面的东西,甚至还流行这样的时尚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显然是对艺术的误解。因为它无视艺术首先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存在,也忘记了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艺术是一种审美创造,必须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使人们超越表层的、物质的、感性的美,进入理性、精神的层面,让人的心灵受到感动。
  (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是意象,意象美学是中国古代注重抽象思维的典型体现。
  B.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美学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最重要的理论范式。
  C.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都认为“意象”是西方的美学概念,来自英美诗歌创作。
  D.诞生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哲学背景下的意象美学是中华民族本土美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介绍了“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作用,对意象美学的认识、建构过程。
  B.第二段介绍意象美学在中国的诞生背景、构成特点,与西方实体论哲学、美学的不同。
  C.第三段以中国古代诗学、书法艺术、音乐等为例,论述了意象是中国艺术本体的观点。
  D.第四段论述如何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意象之美,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认为美外在于情感意识,意象创造的世界引领人们超越现实而追求高远的境界。
  B.中国书法注重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等,说明中国书法本质上是意象创造的过程。
  C.用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是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的有价值的尝试。
  D.“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误解了艺术的意象世界的审美作用,错把艺术当作娱乐消费和技术层面的东西。
  二、课内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
  第一单元检测(B)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        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        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1.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A.盈盈秋水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顺其自然
  B.源头活水 脍炙人口 引人注目 自然而然
  C.源头活水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D.盈盈秋水 朗朗上口 引人注目 顺其自然
  思路解析:“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盈盈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像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朗朗上口”,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前者突出“吸引人”,后者突出“把目光集中在一点上”。“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顺其自然”,指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人为去干涉。
  答案:C
  2.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B.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C.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D.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思路解析:画横线的句子中,“享受着诗词语言”表述不完整,“享受”与“思想”搭配不当。
  答案:A
  3.下列在文段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