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导读ppt
- 资源简介:
课件共10张,学案、练习约790+14380字。
思辨性阅读和表达
本单元所选课文属“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学习任务群,几篇课文都是围绕学习之道的主题展开的,旨在引导我们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培养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我们可以进行专题学习,通过阅读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表达观点的方法;同时结合文本内容,注意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训练,注重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还可以选择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以及历史或当今社会中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个性化学习。
《劝学》 《师说》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注重学习和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荀子在《劝学》中留下了很多关于学习的箴言,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等。它们在当今社会依然是至理名言。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师说》运笔如椽,一扫时代“耻学于师”的歪风。他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从师而学”等名言震撼当世,越百代而成先声。
《反对党八股(节选)》
懂得“批判”的民族是一个前进的民族。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批判党内不良的文风——党八股,改进了党的工作作风,有利于革命精神的发扬,更有力地促
……
单元综合测评(六)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当知学问都从活人做出,学问之背后则必然有其人之存在。但人不易知,各人与各人的天赋不同,智慧不同,境界不同,性格不同。如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同是北宋大史学家,因其人之不同,而史学上之造诣与精神亦不同。诸位治史学,不懂得所谓史学家其人,试问如何做得一史学家?
读古人书,须能如面对亲觌,心知其人。懂得了古人,像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我才能走进此学术园地。此所谓“把臂入林”,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到古人之血脉精神,以及他们间学问之传统源流。自己才能参加进此队伍,随着向前。否则读书虽多,所得仅为一堆材料,只增长了自己一些意见。古人是古人,传统是传统,与我全不相干。如此般做学问,尔为尔,我为我,各自拿到一堆材料,各自发挥一套意见,在人与人间,则绝无关系,绝无内在精神之传递与贯彻,交流与影响。此种学问,其实全是假的,并非真学问。诸位今日治学,多蹈此弊,在学术传统上尚无知识可言,而尽忙着找材料,创意见,想自己出风头。那实在要不得!
讲学问则必讲其源流承接,此中有人与人之精神血脉,务要臻于“意气相投”之境,此是学问入门后之事。徒知读书,只如听说话。听人说话,却不知那说话的人。读人所著书,却不知那著书的人,如此则仅成为死学问,死知识,只是一堆材料。如欧阳永叔与王荆公,其文皆学自韩昌黎,但欧、王两家文字精神意趣各不同。我们读韩、欧、王三家文,应能分别出此三家之异在何处、同在何处。欧、王两家之学韩,各由何处入,又各由何处出。应能从此三家文字“想见其为人”。应使韩、欧、王三家之精神笑貌、意兴情趣,历历如在目前。虽在我口里说不出,却要在我心里深深确有此想象。又如读晚明三大儒著作,也须从其著作透过去了解其为人。于此三家之面目精神各不同处,须能活泼如呈现在我目前。当知学术有血脉,人物有个性,一家是一家,一人是一人。若不能明白分辨出,即证对彼无所知。学问到此境界,始能与古人神交于千载之上。否则交臂失之,当面不相识,只听人闲说话,哪里是学问!
我们的先一步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此即上面所讲“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之一项。现在所讲则是要以自己之心来证发前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