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5900字。
金山区2005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2006年3月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17分)
科普图书:对科学的人文理解不可缺少
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突出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发展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那么,当代青年需要什么样的科技素质?自主创新与科学普及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国内科普图书出路在何方?记者就此采访了两位科普专家,请他们谈谈看法。
“为避免因知识贫困而被边缘化,青年人需要不断提高科技素养”
记者: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
雷绮虹(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它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具有基本的科技素质越来越成为现代青年和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从现代知识体系看,科技知识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而且渗透到人文和哲学的许多领域,要想避免因知识贫困而被边缘化,青年人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素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科技、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化,才能适应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
刘兵(《新科学读本》主编):尽管一些高素质人才,也许对科技素养的要求不一定很高,但在真正完美的意义上讲,生活在这样一个科技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具备较好的科技素养的人才称得上是高素质人才。就目前的现状来说,也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有许多原因,例如,由于教育中两种文化的分裂,由于教育的过于专业化,过于功利化,等等。当然,也与我们在科学和科学文化的普及工作上的欠缺有关。
“科普更重要的是普及一种对科学的精神、方法、文化的认识”
记者:那么,作为一个现代青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科技素养?
雷绮虹: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我们的结论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的科技素质:一是具有必备的科技知识。二是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三是理解科学精神的实质。也就是说,要培养必备的科学思维方式,遵重规律的理性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批判探索精神,这些都是进行创新的必备条件。四是理解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科学决策和处理个人事务,以及参与公共事务
肖云祥
的能力。
记者:一般来说,学文科的人,学习科技知识相对较难,这是由于我们的科普读物存在问题,还是其他原因?
刘兵:一般而言,学文科的人,在学习科技知识方面,由于基础准备的不充分,确实相对要困难一些。但是,这些困难又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如果我们有非常出色的科普读物,会有利于克服这些困难。其实,就科学普及来说,过分专业化的科学知识并非一切,也不一定是首位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普及一种对科学的精神、方法、文化的认识和体会。对于学文科的人来说,学习这样的与科技相关的内容,就不一定那么困难。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满足这样的要求的出色的科普读物还非常非常少。
“科学与X”的图书很受读者关注
记者:你们曾经参加了多种科普图书的评比活动,那么,一本好的科普书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
雷绮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
记者:哪类图书容易受读者欢迎?
雷绮虹:现在比较好读的主要是融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为一体的图书。受读者欢迎的主要有这样几类:科学家的人物传记,科学史上的故事,科学博物类图书,还有与高新技术 ,如环境科学 、 生命科
学、食品安全等社会热点相关的图书。特别是我们称之为“科学与X”的领域,如科学与文化、科学与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与艺术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图书,很受读者关注,这也是目前国际上的一个趋势。
国内科普书与国外同类书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记者:你们怎样评价国内科普书的现状?与国外的科普图书有差距吗?
刘兵:我觉得,国内科普书的一般情况,与国外同类书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最主要的差距体现在:一是可读性差,写作者缺乏必要的科普写作技巧;二是思想性差,大多是就知识讲知识,没有文化感;三是科学主义倾向占主导地位,缺乏对于科学更深入的人文理解;四是缺少相关的先进科普理论的支撑。
雷绮虹:我们的科普图书在科学严谨性上比较注意,但趣味性不够,特别是一些科学家传记作品,忽略了人物的一些生活和情感细节,表现人物不全面,只写优点,不写缺点,多反映科研的艰苦,未反映参加科研的趣味和精神的升华。没有把科学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写,缺乏真实感和感染力。但是,我想,随着国外科普图书的大量引进,我国的科普作者将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改进写作方法,创作出更多适合“悦读”时代的作品,满足读者的需要。
(《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16日,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要想避免因知识贫困而被边缘化”中的“边缘化”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状况。(2分)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是 ( )( ) (6分)
A.是否具备较好科技素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
B.科学普及的最重要目标不是传播非常专业化的科学知识。
C.学文科的人也应学习一定的科技知识。
D.与外国科普作品相比,国内科普作品没有文化感,缺乏对科学的人文理解。
E.插在采访问答之间的黑体小标题是每一采访片段的中心内容。
F.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大科学普及的力度。
3、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在“甲”处,请给记者设计一个提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与X”的图书很受读者关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一本好的科普书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在乙处,根据你的相关阅读体会,请代专家雷绮虹回答(100字内,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1题。(21分)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少华
①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旷野走去。
③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