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940字)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导学导思提纲
一 、简要提示
1、形象地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是一场不可调和的生死斗争
2、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抗争的思想性格转变过程。从情节线索走向看人物性格发展。
3、鉴赏“风雪”、“山神庙”的景物描写,以及关键的人物、细节安排,领会其对推动情节、渲染气氛、刻画形象的重要作用。
4、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5、学习鉴赏古典文学名著,激发赏读名著的兴趣,提倡多读名著,提高文学素养,适应语文高考中文学作品鉴赏的要求。
二、有关资料
1、作家介绍
施耐庵 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关于他的籍贯,说法不一,有人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有人说是江苏兴化人;也有人说原籍苏州,后迁淮安。元朝至顺年间(1330——1333)考中进士,曾在钱塘为官两年,因不满权贵而弃职,回家闭门写书。卒于明洪武(1368——1398)初。相传他和元末的农民运动有一些联系,或者参加过农民起义队伍。还有人说小说家罗贯中是他的门人。但这些说法都缺乏确凿的依据。
2、作品介绍
《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南宋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便开始在群众中流传。宋元时,女真、蒙古贵族先后南侵,广大人民处于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之下。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好理想,寄寓于“扶危济困”、“劫富济贫”的起义英雄形象中。于是关于水浒的故事,便越流传越丰富。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也可以说《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水浒》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这是次要矛盾,表现了封建统治者的腐败;一是农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主要矛盾,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水浒》最早为一百回本,后来出现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田庆的故事。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传》,删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添上了“惊噩梦”的结局,成为七十回本。七十回本的《水浒传》结构安排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其艺术价值。明代高儒的《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所以一般认为《水浒传》为施耐庵与他的学生罗贯中合著。
3、了解情节及形象
《水浒》中英雄人物斗争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有的至今还展现在舞台上,如“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冲发配”等等。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林冲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这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三、认知与探究
1、选出下列加点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好歹要结果它性命(结束,了结)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