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古代诗歌鉴赏ppt(课件+练习+学案,21份)
- 资源简介: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练习+学案)(21份)
20-21 第2部分 专题 7 关键能力 第1讲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doc
20-21 第2部分 专题 7 必备知识 1 聚焦文本,读懂诗歌.doc
20-21 第2部分 专题 7 必备知识 1 聚焦文本,读懂诗歌.ppt
20-21 第2部分 专题 7 必备知识 2 对接题材,触类旁通.doc
20-21 第2部分 专题 7 必备知识 2 对接题材,触类旁通.ppt
20-21 第2部分 专题 7 关键能力 第1讲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ppt
20-21 第2部分 专题 7 关键能力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doc
20-21 第2部分 专题 7 关键能力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ppt
20-21 第2部分 专题 7 关键能力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doc
20-21 第2部分 专题 7 关键能力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ppt
20-21 第2部分 专题 7 关键能力 第4讲 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doc
20-21 第2部分 专题 7 关键能力 第4讲 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ppt
20-21 第2部分 专题 7 关键能力 第5讲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
20-21 第2部分 专题 7 关键能力 第5讲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ppt
专题提升练 12 古代诗歌鉴赏(一).doc
专题提升练 13 古代诗歌鉴赏(二).doc
专项对点练 27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doc
专项对点练 28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doc
专项对点练 29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doc
专项对点练 30 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doc
专项对点练 31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
温馨提示:名句助记古代诗歌常见意象(见配套单册“单册三 板块二 清单五”)。
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
从“5角度”入手,读懂诗歌
抓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1.请指出下列标题中的重要信息。
卷 别 标 题 重要信息
(1)2019•全国卷Ⅰ 题许道宁画
(2)2018•北京卷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3)2019•浙江卷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4)2017•全国卷Ⅱ 送子由使契丹
(5)2017•全国卷Ⅲ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答案] (1)①表明了对象(许道宁画);②表明了事件(给许道宁的画题诗)。
(2)①交代友人及官职(李正之提刑);②交代事件(送友人到蜀地);③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
(3)①交代时间(早秋);②交代了地点(书斋);③表明了对象(龙武李将军)。
(4)①点明了送别的人物(子由);②点明了出使的地点(契丹);③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
(5)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
看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3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
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艺术技巧判断错误和诗人观点态度理解错误是选择题的高频设错点,更加侧重对诗句意思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诗句中关键词的理解是近几年的命题新趋势。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
一、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的“8大方式”和
应对策略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画①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选项表述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C [C项理解错误。“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应对策略 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某些句子有特殊语言现象,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
……
古代诗歌鉴赏(一)
(时间:80分钟 分值:72分)
1.(2019•烟台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
听 琴
萧 悫
洞门凉气满,闲馆夕阴生。
弦随流水急,调杂秋风清。
掩抑朝飞弄,凄断夜啼声①。
至人齐物我,持此悦高情。
【注】 ①朝飞弄,即《雉朝飞》曲,相传战国时齐国处士犊沐子,年老而无妻,见雉鸟双飞,触景生情,自叹命途多舛,遂寄情于丝桐。夜啼声,指《乌夜啼》曲,传为何晏之女所创,初晏系狱,有二乌止于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后人常用以上两曲表达爱情中的哀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明听琴的环境和时间,居室高深空旷,傍晚凉满阴生,为下文表情达意蓄势。
B.颔联以寻常事物“流水”“秋风”入诗,化抽象为具体,描绘出琴声音节和曲调变化。
C.颈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聆听琴乐的复杂情感,运用典故使诗歌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D.诗歌描写音乐语言流畅,层次清晰,顺理成章,渐入佳境,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C [“委婉含蓄”表述错误,“凄断”一词属于直接抒情。]
(2)诗歌前三联与尾联的感情氛围看似矛盾,实则高度融合。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案] 诗歌前三联描述了环境的阴凉、琴声的清急和感情的凄苦,氛围格调吻合一致;尾联用道家物我相齐的至高追求观照自我,说明诗人完全沉浸其中,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进而生发出超然物外、高远洒脱的愉悦之情,景、乐、情、人高度融合,融为一体。
2.(2019•泰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 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句借草木的凋残和零落来起兴,用移情的手法凸显宋玉的悲哀。
B.颔联说明诗人虽与宋玉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
C.故宅犹在,文藻空留,表明世人虽然没有遗忘宋玉,但并
……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时间:30分钟 分值:32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吴中书事
杨 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 ①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判断下列对这首诗赏析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 )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 )
C.诗中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 )
D.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 )
E.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 )
F.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 ( )
G.诗中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 )
H.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 )
[答案] A.√ B.√ C.× 分析: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以及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D.× 分析:颈联描写的并非想象之景,而是实景,写出了吴中如今的荒凉破败。E.× 分析:尾联“谁与同”与范仲淹的“吾谁与归”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感。F.× 分析:“借景抒情”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G.√ H.√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示秬秸①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判断下列对这首诗赏析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
……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时间:30分钟 分值:32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吴中书事
杨 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 ①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判断下列对这首诗赏析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 )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 )
C.诗中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 )
D.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 )
E.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 )
F.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 ( )
G.诗中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 )
H.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 )
[答案] A.√ B.√ C.× 分析: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以及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D.× 分析:颈联描写的并非想象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