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70字。
让学生从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转变教师角色实践谈
江苏省腾飞中学 张平
一
可喜的是,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完全灌输性的、“独白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现象,目前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普遍呈现着一种典型的“问答仪式”。在这种仪式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学生被指名回答问题时,教师有时候还连续地补充追问。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而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下一个问题……
这种“问答式”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虽然佯装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是以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并以此锁定学生的思考。在这种“问答式”教学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始终处于“被追问”的状态之中。教师垄断了课堂上的教学沟通,垄断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尤其大多数中差生,在这种问答仪式中往往是处于被忽视、受歧视的地位,被排斥于主动学习活动之外。因此,我们可以说,“问答式”教学只为学生打开了主动学习的半扇窗户,并没有为学生真正打开主动学习的大门。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不仅使学生脱离“被灌输”的状态,而且还要进一步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从“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进一步释放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
二
为了能够让学生从“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我们需要认真引导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需要有效地组织班级的集体性思维。
首先,让学生直接与教学材料——课文直接对话。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主体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解给学生听。因此,学生和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认真地引导,首先就是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不能仅仅是敷衍地预习一下。其次,要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备的阅读背景资料(作者情况、写作时间、写作缘由、写作意图等等)。为此,阅读期待,自由诵读,应该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
为了让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我们甚至可以事先不限定什么目标或目的,完全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