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50个字。
《柔弱的人》教学个案
选上《柔弱的人》是《离别的礼物》的教学延续,从小说这种文体上来说也是一个系列教学,小说三要素及相关一些基础知识均在《离别的礼物》一课中做了交代和铺垫。立足于课后而又回顾课堂,在教学策略、师生互动以及口语、思维拓展三个方面作对照性的小结如下:
首先,教学策略方面。
整个教学流程包括预习、导入、初读浅讲、精读深析、小结和作业六大环节。预习包括查阅契诃夫其人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两个方面,因为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契诃夫的小说,需要对其作品特色有所认识和了解,否则难以准确、深入地学习课文。而学生的预习工作在课堂上的导入部分得到了检测,学生大部分能主动查阅契诃夫的相关作品,其小说特色则以老师课上补充和归纳为主,为课堂分析《柔弱的人》作了铺垫,也与最后的小结相照应。课上的导入不仅仅是引出课题,更多地是为理解小说内容做大量的铺设,先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紧接着的默读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解决一个了解小说内容、明确人物基本关系的问题,这一环节学生畅通无阻,落实得较快。关键、重点就是分析人物形象这一环节,预想通过人物对话去揣摩人物心理从而达成从文中人物自身的情感到读者对文中人物情感的理解的过渡,这一过渡是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实现的,事实也证明,课堂上1—2组的精彩朗读为加深感受、体验起到了很好的调动作用。课堂导入时所做的铺设在引导学生理解“玩笑”的真正含义时也发挥了作用,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从契诃夫小说的语言特色上去考虑,由此也引入教学的最后环节:小结。小结从小说特色和如何阅读两个方面进行,既是对教学目标的归纳,也是对本节课的梳理。最后的作业第一是“量”的拓展,第二是“质”的延伸,以学生的自觉学习为主,教师复印《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给以补充,学生的议论性片段基本能围绕小说中心去阐发,对课堂学习内容在消化和吸收的同时加以巩固。
其次,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方面。
针对本文的课型特点及文本特色,教师预想以齐读、分角色朗读、默读、讨论和讲授的教学方法为主,辅以多媒体将教学环节衔接起来。导入部分学生由于课前准备较充分,发言者遍布ABC层,师生互动状态较好。紧接着的第1个问题,“谁是强权者,谁是弱者”是给C层学生准备的,目的在于调动C层学生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