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90个字。
我 与 学 生 有 个 约 定
——特殊学生教育例谈
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 岑国洪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特殊学生。他们因家庭、环境、社会的影响,本身性格就较内向,不愿与人交流、沟通或者缺乏父母的关爱,更需要班主任对他春风化雨般的关爱。
案例一:xx,女,在校表现用“安分守己”,“默默无闻”最为恰当。但回家作业常拖拉,一直谎称落在家里搪塞过关。也曾苦口婆心,也曾声色俱厉,换来几行委屈的眼泪和下次一定完成的决心。但好景不长就会故伎重演,真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措施l:与家长联系。家长反映在家表现: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晚上也能“自觉”做作业,由于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无法辅导,只是常问起作业完成了没有,而她回答已经做好了。希望家长配合,多关心,多督促。
结果:失败
措施2:利用班干部的力量。“学生管学生,有时真管用”。同学相处在一起的时间长,可以随时帮助,随时督促。于是我把我最得力的助手——班长安排为她的同桌。班长可是很有威信、敢管敢做的人,班上的人甚至有些“惧”她。
果然效果不错,她虽然还会偶尔偷懒,但已好多了。可正当我“高枕无忧”,陶醉于自己的高明之中时,却万万没想到意外发生了。事情是这样的:9月21日晨会课前,组长收作业,可她拿不出,说忘在家里了。可班长却说:“肯定没做,又想骗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也没与老师打个招呼就离校回家去。第一课上完了也没见人影,我急了,担心她出事,于是打电话到她家,没人接。也不知道她父母的工作单位,这时班长也着急了,向我承认错误:不能无凭无据冤枉人。她为了弥补过失,就四处打听和她一起的伙伴,拐了好几个弯,终于在他班得到些线索与她父母取得了联系。但父母回到家里也没找到她,我再也没心思上课了就和她父母去到处找。亲戚家,朋友家,常去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