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综合评估试题(4份)
- 资源简介:
2020-2021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第一单元
2020-2021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 单元综合评估.doc
2020-2021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宋 词 单元综合评估.doc
2020-2021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随笔、杂文 单元综合评估.doc
2020-2021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单元综合评估.doc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
考试用时: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及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沉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是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的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的“用其周行,强字之日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称涅槃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作“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触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于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
B.“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沉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大团圆”结局很多时候需要借助梦境呈现。
C.“大团圆”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大团圆”审美心理体现了审美对传统规范的崇尚、迎合和屈从、妥协,它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在技能方面向圆熟精致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文章第一段以宋及以后的古典戏曲为例,重点论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B.文章最后一段主要从“大团圆”虽然推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但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的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C.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章的主体内容主要从易、庄、禅三个角度阐述“圆”在中国哲学中的美学内涵。
D.文章首段指出“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接下来进行阐释,最后揭示“大团圆”的内涵。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华夏初民逐渐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亲和与崇尚。
B.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是因为“天”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
C.“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是因为“圆”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
D.在古代中国,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的规范,它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圆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6月24日晚,河南卫视《梨园春》第1 000期庆典晚会正式上演。从1994年创办至今,《梨园春》坚守24载,播出了l 000期,可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和记录者。
戏曲的地域性很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传播路径,很多戏曲类电视栏目在全国范围很难叫响,但
……
第二单元综合评估
考试用时: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分唐宋,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面对唐诗,宋人一方面想尽力摆脱唐人的影响,构建起新的诗歌模式;另一方面,又在被动甚至主动接受唐诗的影响,在唐诗中寻找创作源泉和灵感,甚至寻找诗歌革新的依据或动力。宋诗发展的每一重要阶段,基本都有唐人的影子。“晚唐体”是宋诗发展过程中最能体现宋人这种矛盾心态的诗歌流派,同时也是“江西诗派”之外宋代成就和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因此,“晚唐体”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晚唐体”是宋代诗坛的独特存在,盛行于宋初与南宋中晚期,但其在诗坛的历史使命则前后不同。“晚唐体”诗人多为隐士、僧侣或具有强烈隐逸倾向的中下层士人,在现实社会中属于边缘化群体。学术界一般认为,“晚唐体”诗歌宗奉贾岛、姚合。宋初“晚唐体”的盛行是历史惯性,是晚唐五代风气在宋代的自然延续,“晚唐体”诗人“九僧”与寇准、钱惟演等当时诗坛、政坛的重要人物和士大夫阶层都有诗歌酬唱活动。南宋“晚唐体”是在“江西派”与理学诗统治诗坛,而“江西派”陷于“杂博者堆对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费搜索,缚律者少变化”的困境之时,在叶适支持下,由“永嘉四灵”倡导和实践而逐步为诗坛所接受,尤其在“江湖诗人”中产生较大影响。南宋“晚唐体”的历史使命是革新“宋诗”,救治诗坛弊病。因此,南宋人对“晚唐体”的态度因其诗学立场而有所不同。可见,“晚唐体”既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宋诗”形成、发展的基础与变革推手,研究“晚唐体”实际就是研究整个宋代诗歌发展史。
从诗歌风格类型看,“晚唐体”属于清瘦型诗歌,与之相对的是富贵型诗歌。深入研究“晚唐体”,能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开辟新思路。从现有材料看,富贵型诗歌早在先秦即已出现,《诗经》中的很多篇章,其意象、辞藻皆带富贵气。而清瘦型诗歌大致是从六朝以来隐逸之士全面介入诗歌创作开始逐步生成,如陶渊明《有会而作》《咏贫士》诸作,无论意境还是语辞,皆有清淡寒蹙之意。在唐代,尤其是中晚唐开始初步形成清瘦与富贵两类诗歌对立互补的格局。清瘦之诗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开始,一路经大历十才子到姚贾及李洞、杜荀鹤、喻凫、许浑、许棠、郑巢、周贺、周朴等中晚唐宗贾诗人,格局越来越逼仄,景物越来越细碎,意象营造和风格追求越来越走向清淡和寒瘦,甚至枯寂。富贵之诗从李白开始,经李贺、韩愈、李商隐、杜牧、韩偓等一路向前,虽路径不同,但或辞藻丰赡,或意境瑰丽,总体带有较为明显的富丽之气。进入宋代,“西昆体”承义山衣钵,“江西诗派”的“脱胎换骨”之法亦使诗歌辞藻丰赡,而显学问之富丽,“晚唐体”则意境和语辞皆清冷寒瘦,“吟边莫问红尘事,只住茅茨亦自清”(薛嵎《闲居言怀》),“稍觉道心胜,渐至诗脾清”(罗与之《玉梁道中杂咏》),“斜阳照孤影,诗骨瘦崚嶒”(戴复古《山中少憩》)。
可见作为清瘦型诗歌的代表,“晚唐体”本身也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漫长的发展脉络,而且在唐、宋两代基本与富贵型诗歌各占诗坛的半壁江山,前赴后继,互相补充。
(摘编自王胜明《“晚唐体”在唐代诗歌中的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宋人严羽认为,宋诗崇尚理趣,但有不注重营造意境的问题,唐诗则能够做到两者兼顾。
B.“晚唐体”诗宗奉贾岛、姚合,南宋时期,经“永嘉四灵”倡导、实践,逐步为诗坛所接受,后产生较大影响。
C.“晚唐体”诗较为清寒,盛行于宋代,在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使命,宋人对它的态度并不同。
D.和清瘦型诗歌相比,富贵型诗歌出现得较早,成就也较大,整体带有富贵气,更受诗人喜爱。
……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
考试用时: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下的文学生态无疑是“多元化”的。首先,作家不再是少数的精英人士,借助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我们着实进入了全民写作时代。全民写作的机制,导致文学作品爆发性增长。CIP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申报出版的文学类图书达到50 230种,比2015年增加8.0%。网络文学作品存量更大,每天发表的网文超过1 000万字,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出版社一年的出版量。与此同时,文学类型迭代速度加快,网络文学每年都会产生两三种新类型(如“种田文”“重生文”等)。文学已进入产业化、大数据、IP时代,消费式的类型文学阅读和鉴赏式的纯文学阅读并存,面对特定读者群“定制”文学作品已成趋势,文学产业的粉丝效应日益彰显。
这种多元的文学生态造就了多元的批评格局。借鉴法国文学评论家蒂博代的观点,当下是全民批评的时代,存在着三种批评:有教养者的批评、专业工作者的批评、艺术家的批评。第一种批评群体以媒体、读者代表为主,依靠网络等媒介表达批评态度和观点,体量大,但碎片化、感性化特征明显。第二种批评群体,就是依附于高校、作协等体制内的专业批评家。第三种批评群体是作家个人进行的辅助创作的研究,体量较小,他们主要以撰写“作家阅读笔记”的方式进行批评。
在多元化批评格局中,专业批评本应起到引领作用,因为“专业批评承担着两种不可替换的功能:其一,使文学的整个过去保持现实性;其二,因为对所处时代的作品的了解,亦因为对人文科学的了解,给予文学更准确、更具技术性、更科学的描述和阐释”。尤其是在当今众声喧哗的境况下,专业批评更应该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拨云见日,正本清源,有力回应新问题,把握文学发展趋势。
然而遗憾的是,面对全民写作的环境与文学的产业化趋势,专业批评界出现了失语的危机。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
第四单元综合评估
考试用时: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就是《史记•刺客列传》,而刺客的流行,与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有关,他们解决身份焦虑的方法之一,是当一名刺客。
《史记》中的五位刺客并不以刺杀谋生,而且知道刺杀后自己多半也活不了,那么他们为什么还愿意做刺客?《史记》中对此的交代是,公子光“善客待之”。这种“你对我好,我以死相报”的模式,成为后世刺客的行业标杆。春秋末期,“士”的阶层正在兴起,这个新兴阶层很独特,自我认同也很矛盾,“我到底出于社会阶层的哪一层?”“我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士很焦虑。而刺杀,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让士看到了实现身份认同和个人价值的路径。
在《刺客列传》中,司马迁浓墨重彩描写的是后面三位,春秋时期的豫让,战国时期的聂政、荆轲,他们都凭借刺杀而青史留名。
豫让为历史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名言,他十分强调自己士的身份,非常希望通过士的职业来实现自我价值。雇主对士的认同,一方面是认同其技能和能力,另一方面是认同其在社会中的身份价值。雇主的认同对士来说很重要,重要到士可以以死相报,这种报答显然已经超越了职业行为,达到一种社会道义的层次。
魏国人聂政的表现就更加明显。聂政为什么要替一个陌生人报仇,连人家给的黄金都没收?能解释得通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报答知遇之恩。聂政和豫让不同,他没有固定的老板,而是一个游士。他在街头卖狗肉的时候,严仲子以礼相待。尽管在我们看来,这更像一场交易,我想你帮我做事所以才对你好。但聂政不这么想,他自觉地用知己来解释这个过程。对无根的游士来说,他需要从与自己交往的上层人士身上,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
就像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公子光对他说:“你死了之后,你的家庭我来照顾,我给你母亲做儿子。”公子光的话很有水平,他等于在告诉专诸,你替我行刺,你就会成为和我同阶层的人,这让专诸一下子看到了人生的意义。
荆轲可以说是刺客这一行的“明星”,由于雇主燕太子丹的地位很显赫,行刺对象更是无比尊贵的秦王,“荆轲刺秦王”堪称那个时代最高层次的一次刺杀。和其他四位刺客不同的是,荆轲不只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而到了一个更高的社会价值,毕竟,他是为了六国和苍生,一不小心就要改变历史走向的。
在刺杀前,樊於期和田光就主动献出了生命,为刺杀增加筹码,这让原本独来独往的刺客成了团体作战。再加上临行前,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一个完整的悲剧英雄形象就有了多感官的塑造。司马迁力图把荆轲的刺杀行为纳入历史和美学的逻辑框架当中,从而使荆轲能超越作为职业的刺客群体,成为历史的英雄。
司马迁对刺客的描述充满了赞美,可以看出他对这一职业心向往之。或许他心里想过千百次刺杀汉武帝,但作为历史学家,他又担心这种极端行为和价值观会给社会带来冲击。所以,无论如何,荆轲可以被欣赏,但注定是悲剧形象。这些载入历史的刺客,慷慨当歌,已经一去不返。
(摘编自蒋肖斌《〈史记〉中的刺客:新兴士人阶层的身份焦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春秋战国时期刺客的流行,与士人阶层的兴起有关,当刺客是士人解决身份焦虑的一种方法。
B.《史记》认为,刺客明知刺杀后自己多半也活不了,还愿意做刺客的理由是公子光能“善客待之”。
C.新兴的“士”自我认同很矛盾,而刺杀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让士看到了实现身份认同和个人价值的路径。
D.雇主的认同对士来说很重要,而士“以死相报”已经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