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800字。
激情跌宕的时代画卷
——论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安师大九九级中文系 余夕标
内容提要: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是毛泽东诗词的创作方法,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文艺理论的重大贡献。“两结合”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毛泽东诗词的创作实际,无论是语言文字(意象),表现手法(神话故事传说),还是思想内容(革命现实斗争和革命理想精神),都赋予“两结合”以丰富的特点(内涵);“两结合”发展了文学的创作方法,在文艺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两结合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文学艺术的两种基本创作方法,前者提倡客观的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的描写现实;后者富于主观色彩,主张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加入革命的内容并提倡创作时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以下简称“两结合”),既注重现实,又注重理想,以革命的现实主义为基础,又以革命的浪漫主义为主导,是毛泽东倡导的创作原则,同时也是他本人诗词创作主要采用的艺术方法。毛泽东诗词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对创作方法的丰富和发展。本文将梳理“两结合”的提出过程并着眼毛泽东诗词的创作实践,深入探讨毛泽东诗词“两结合”的内涵和特点,最后将对“两结合”创作方法作简要评价。
一
毛泽东关于“两结合”的创作思想,实际上由来以久。早在1938年,他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题词就写的是“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题词中“抗日的现实主义”,指的也就是革命的现实主义,是根据当时时代的特点和需要,而将革命现实主义具体化。这应该说是关于“两结合”的最早表述。
在40年代,毛泽东还借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但是他的目的还是要充满活力的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这是关于现实主义典型化原则的概括,明显包含了革命浪漫主义理想化成分,是“两结合”创作思想的又一表露。
毛泽东明确提出“两结合”,是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在谈到新民歌是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族的,内容应当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在文学上,就是要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据此,周扬在《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一文中作了如下说明:“毛泽东同志提倡我们的文学应当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这是对全部文学历史的经验的科学概括,是根据当前时代的特点和需要而提出来的一项十分正确的主张,应当成为我们全体文艺工作者共同奋斗的方向。”这样,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就被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创作方法而正式的提了出来。
毛泽东不仅是“两结合”的倡导提出者,更是这一创作方法的实际运用者。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毛泽东诗词的根须深深的扎在现代中国的革命战斗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土壤中,他站在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上,吸吮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把客观现实和革命理想、革命实践和历史趋向结合起来,记录了中国人民进行翻天覆地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熔铸了他崇高的革命理想、革命激情和海阔天空的伟大胸怀,织就成一幅激情跌宕的时代画卷。
要探讨毛泽东对“两结合”的探索和贡献,主要还是要看他的诗词创作。有关毛泽东诗词的具体数目,尚在不断发掘,最新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共收诗词67首,应该是比较全面的。
公木先生在《毛泽东诗词鉴赏•序》中将毛泽东诗词历时性划分为三组:即1935年12月遵义会议以前的作品为第一组;1949年10月建国以前的作品为第二组;建国以后的作品为第三组。他认为合起来读,恰是一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壮丽史诗,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形象显现。
在综观67首诗词的基础上,我们注意到在毛泽东诗词早期的作品中,主要注重的是“史”的再现,虽然其中也融入了浪漫主义因素,但对革命现实的描写超过了对革命理想的抒发。现实性较强,这些多为长征以前的诗词,大致有《七古•送纵宇一郎》、《贺新郎》等送行赠别诗,《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等记游登临诗,《西江月•井冈山》、《西江月•秋收起义》、《清平乐•蒋桂战争》、《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等征战诗,大都表现出这一基本审美形态。
要说使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达到完美结合而呈理想状态的,是毛泽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