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清单(6份)
- 资源简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清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清单——第一单元.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清单——第二单元.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清单——第六单元.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清单——第三单元.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清单——第四单元.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清单——第五单元.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清单——第一单元
第1课 消息二则
1.重点字词
芜(wú)湖 击溃(kuì) 督(dū)战 绥靖(suí jìng) 阻遏(è) 荻(dí) 港 摧枯拉朽(xiǔ) 歼(jiān)灭 要塞(sài) 锐不可当(dāng)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
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淅淅沥沥:形容
击溃:打垮,打散。
业已:已经。
2.文学常识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著有《毛泽东选集》。
3.文体知识
(1)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报告文学等。
(2)新闻的特点:内容真实、反应迅速、语言简洁明确。
(3)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一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进行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的一句话。
(4)新闻的要素: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5)新闻的写法:通常采用“倒金字塔式”,即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而是倒过来先说结果,然后再按事实的重要程度依次来写。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叙述,描写。
4.思想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清单——第二单元
第6课 藤野先生
1.重点字词
绯红(fēi)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深恶痛疾(wù) 诘责(jié)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油光可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绯红:鲜红。??
掌故: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傲慢不礼。逊,谦虚。
匿名:匿,隐藏;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2.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的笔名。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
3.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1902年,鲁迅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转赴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清单——第三单元
第10课 三峡
1.重点字词
(1)字音:阙处(quē ) 襄陵(xiāng) 绝巘(yǎn) 属引( zhǔ ) 沿溯(sù) 飞漱(shù) 曦月(xī) 急湍(tuān) 长啸(xiào) 重岩叠嶂(zhàng)
(2)词义:
略无:完全没有。 阙:同“缺”,空隙、缺口。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冲上、漫上。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 :极高的山峰。 飞漱:飞速冲荡。 良:甚,很。
肃:肃杀,凄寒。 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3)通假字: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4)古今异义:
自非亭午夜分(古义:正。今义:亭子)
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良多趣味(古义:甚,很。今义:好)
(5)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自 绝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 哀转久绝(动词,断绝,消失)
(6)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清单——第四单元
第14课 背影
1.重点字词
迂(yū)????????拭(shì)????????搀(chān)??????交卸(jiāo??xiè)????????狼藉(láng??jí)??????簌簌(sù sù)?? 赋闲(fù)??????游逛(guàng)????????踌躇(chóu??chú)??????马褂(guà)??????蹒跚(pán??shān) 颓唐(tuí táng)????琐屑(suǒ xiè)触目伤怀(chù)??????差使(chai)??????箸(zhù)
2.文学常识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
3.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本文是一篇回忆之作,1917年冬,朱自清的祖母去世,其父朱鸿钧被解职,生活困顿。得知祖母去世,朱自清从北京赶赴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火车站惜别,课文中所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4.思想内容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与父亲在车站惜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真挚深沉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5.重点探究:
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个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
“背影”是本文的闪光点,也是聚光点。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最鲜明、最动人的一点——“背影”来构建文章,将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