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篇,约3800字。
2006年汕头二模优秀作文(5篇)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黄沙大漠,阵阵驼铃摇荡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绝句;壶口惊天,巨龙黄沙翻腾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章句;红墙绿瓦,檐牙高啄的金銮殿飘出“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叹息。
生活,便是文人墨客创作出这些萦回耳畔,感动人心的绝美章句的源泉。
当官场的樊笼囚禁住陶潜的心灵时,他毅然“归去来兮”,扛锄提篮,种豆南山,采菊东篱,饮酒自娱,没有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便没有陶潜“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懊恼;没有“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我们便领略不到“细水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田园风光。
当一纸圣旨将乐天贬到九江时,他收藏起愤满不平的情绪,化悲愤为力量,于是,我们听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小珠大珠落玉盘”的琵琶声,我们的心灵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悲戚。谪居九江的生活,使乐天有取之不尽的生活材料,写出不朽的诗篇。
东坡被一贬再贬,被贬谪黄州后,他周游名胜,寄情于山水之中。生活,使他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坚定身影,使他拥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豁达心胸,是他创作的源泉。
生活增长人的见识,使人认知自己肩负的使命,点点滴滴,便足以让一位成功的作家写出警醒世人的文章,正如余秋雨,他走近敦煌,他看到残阳如血中的道士塔,他想起中华璀璨文化的流失仿佛古老民族的伤口又再流淌鲜血,他以生活为墨水,写下他的伤痛、愤怒、期望。
生活既为创作的源泉,那么,绝望的生活也许将使创作者的创作生涯划上休止符——以一本《老人与海》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在获奖后终日担忧创作的源泉枯竭,自己再也写不出好的作品,最后竟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忘记了,《老人与海》正是来源于生活,而只要他用心观察,体会,创作的源泉是不会断流的!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它孕育了遮不住的郁郁青山,流为断的悠悠流水,读不尽的名篇佳作…… (51分)
保持民族可贵的源
树有根,木有源。大千世界,何事何物没有渊源?
悠悠五千载,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中华民族屹立在民族之林的雄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滋润了万代华夏儿女龙之魂,凤之灵。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那绵亘万里的民族之根竟染上了蛀虫之害?
书店里传出尖锐的广播:“买一套《哈姆雷特》送四大名著。”这是怎么了?我们那浸透人间真情的《红楼梦》,肝胆相照,尽显侠义的《水浒传》,彰显智慧的《三国演义》,还有显现毅力与恒心的《西游记》竟成了西方文化的附加品?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
再看看书架上蒙灰的角落里,《论语》《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