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9460字。
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技术本身将成为个体发展的“生存尺度”。尽管当今在教育与技术融合过程中存在着“非显著性差异现象”和“乔布斯之问”,即人们质疑不同水平的技术手段对教育产出是否会产生显著性差异,也怀疑技术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种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引进,都意味着教育场域中生命个体新的生存尺度的产生,而生存尺度的变化源自评价尺度的改变。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多个版本的《地平线报告》均显示,是否具有程序编码素养、数字素养已成为近年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挑战。与此相应,是否具有领导、获取、使用和评价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考量学校领导者、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标尺。近年来,信息素养研究的兴起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技术是拓展生命发展空间的重要力量。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大多从外在的技术、器物层面切入,然后逐步深入到教育的深层结构,重塑教师和学生、时间与空间的结构关系。在此基础上,技术终会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存在于教育场域中的生命,使生命个体呈现出信息化的特征,进而成为影响生命发展的重要力量。事实上,技术本身并无价值可言,它超然于或者免于一切善恶,它可能有利于幸福与不幸,它面对二者,自身中立。只要运用得当,技术会越来越成为促进人的生命提升的关键力量,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将在技术的支持下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教育中生命个体的“自系统”离不开社会“超系统”的支持。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不可能忽略社会这个“超系统”,而在其“自系统”中运转和发展。教育中人之生命的凸显和活跃,离不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的技术支撑。小到因材施教的教育难题,中到教育公平有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大到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人类理想,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的支持。毋庸置疑,作为未来教育行动的价值引领,仅仅强调尊重生命、关注生命质量并不足以促进未来教育的质的提升。在信息技术迅速更新换代的新时代,未来教育需要在坚守生命之维的前提下积极适应和运用技术,以深入落实和实现教育理想。脱离人工智能社会的“超系统”而独自运转的“自系统”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不可能的。
技术之维以生命之维为价值前提,技术之维只有在生命之维指导下才有其存在的全部合理性,而生命之维的实现必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以快速崛起的人工智能为例,人工智能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是在人的智能基础上的人工智能,更是以人的智能发展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当然,未来教育也不可能逃离人工智能的大环境,仅仅依靠“人的智能”只会让未来教育进展缓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节奏。因此,未来教育要将个体的生命成长作为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价值目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都要指向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所有技术平台和资源都应为师生的积极主动发展和交互生长创造条件。可以说,只有技术之维与生命之维的交互和融合才能更好推动未来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朱德全、许丽丽《技术与生命之维的耦合:未来教育旨归》)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场域中生命个体新的生存尺度,会因为某项技术引进教育领域而产生,而它的变化受评价尺度的改变影响。
B. 新技术可以重塑教师和学生的结构关系,但是都要经历从外在层面切入到教育的深层结构逐步深入的过程。
C. 相对于社会这个“超系统”而言,教育则是得益于社会支持 “自系统”,它的运转和发展不可能忽略社会。
D. 未来的教育,要将技术深度融入教育作为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目的,所有技术平台都要为师生交互生长创造条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了未来教育中生命之维与技术之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特别重点强调了技术变革引领未来教有发展的观点。
B. 文章论及技术之维对于教育领域生命之维的作用,多次列举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概念,避免了文章的空洞。
C. 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既有对技术发展的理性思考,也有对关乎人生命提升的教育未来做出的科学判断。
D. 文章最后一段以人工智能为例,论述了技术之维和生命之维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为技术支撑,一为价值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教育,当今人们的判断并不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学校领导者必须要具有领导、获取信息技术的能力。
B. 在教自场域中,技术使生命个体呈现出信息化的特征是必然的趋势,甚至构建学习型社会都需要技术的支持。
C. 技术本身并不带有善恶属性,本身也没有价值,但是如果仅仅强调尊重生命,就背离了未来教有行动的价值引领。
D. 未来教育的理想,是要借助适应和运用技术来找回个体生命的独立性,当然这需要在坚守生命之维的前提下进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都要经历从外在层面切入到教育的深层结构逐步深入的过程”说法太绝对。原文第二段为“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大多从外在的技术、器物层面切入,然后逐步深入到教育的深层结构,重塑教师和学生、时间与空间的结构关系。”选项变成了“都要”。
C.选项偷换概念,由原文第三段“教育中生命个体的‘自系统’离不开社会‘超系统’的支持。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不可能忽略社会这个‘超系统’”可知,教育是社会“超系统”中的子系统,而教育中的生命个体则是“自系统”,选项变成了“教育则是……‘自系统’”。
D.“要将技术深度融入教育作为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目的”关系错乱,原文是“未来教育要将个体的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初步核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015986亿元,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中国经济在极不平凡之年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重大工程项目基本完成,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