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2022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8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3/18 22:08:4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7 总计:7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1670字。

  2022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蕴藉”一词,在古代又常常写作“酝藉”或“蕴籍”,采自中国古典诗学。“蕴”,原义为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原义为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而为含蓄。
  “蕴藉”在用于品评人物时,多指人物品性的宽容和有涵养,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它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积蓄深厚的状况。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在分析文体问题时指出“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他甚至强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即意义深刻的文章总是显得文采丰盛,而把不尽的意味曲折地包藏其中,在他看来,这样的文章才能“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令喜好“酝藉”的读者阅读“酝藉”之作而充满欣喜。宋元之际的张炎在《词源•杂论》中评价元好问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他所赞赏的好词是既“风流”(风采神韵)又“蕴藉”,不减当年周邦彦和秦观的风采。清初文学家贺贻孙在《诗筏》中则更进一步主张“诗以蕴藉为主”,把蕴藉提高到文学创作的头等重要地位。在他看来,李白、杜甫、王维和李贺等唐代大诗人的诗作,之所以各有一种光彩和奇妙,恰恰是由于把追求“蕴藉”放在头等重要地位,“蕴藉极而生光”,可见“蕴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所以,文学作品直接地就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只能通过这种话语蕴藉而参与到文学活动之中、并始终不离话语蕴藉的,如果离开了话语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或文学的性质了。没有话语蕴藉,何来文学?
  中外理论家和作家对文学的话语蕴籍性质有着相近的认知。老子的“恍惚”、“大象无形”,钟嵘的“滋味”,刘勰的“隐秀”,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表明,中国古典美学一向标举话语蕴藉。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不应当是意义确定的和完结的,而应当是意义含蓄的和含混的,可以满足读者的似乎无限的阐释兴趣。在西方,但丁早就指出“文学具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的意义”,这四种意义的层层组合、涵摄,正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谓话语蕴藉。在现代,波德莱尔的“象征”,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新批评的“含混”,英伽登的“空白点”,接受美学的“隐含的读者”和“填空”等,更是显示了探索话语蕴藉的种种不同途径。上述观点之间尽管存在文化背景和理论背景的差异,但都大体一致地得出肯定的结论:文学是一种话语蕴藉。
  (节选自《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蕴藉”一词,因为采自中国古典诗学,所以专指文学作品的含义深奥且含蓄。
  B.刘勰认为文学作品评价的标准是蕴藉,他指出命意浅显直切的作品大都缺乏酝藉。
  C.文学的话语形态所蕴含的意义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复杂的、含蓄的和含混的。
  D.但丁主张的文学譬喻意义和奥秘的意义和老子的“大象无形”在本质上大致相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全文多次引用中外文献,目的是论证中西方对“蕴藉”的理解诠释是大体一致的。
  B.文章转述张炎和贺贻孙的说法,有助于论证“蕴藉”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全文逻辑性强,结构层次清晰。
  D.文章第四段在比较中阐释蕴藉和文学的关系,对前文补充论证,使论证更加充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学的话语系统一定是“蕴藉”的,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也一定是话语蕴藉的。
  B.整个文学活动从作者创作作品到读者接受鉴赏作品,始终都是带有话语蕴藉性质的。
  C.诗论家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象外之象”等主张皆符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
  D.读者对成功的文学作品可以根据自身各不相同的阐释兴趣进行无限多样的个性解读。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顾历史,只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汇。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