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7870字。
2022年高三阶段检测
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得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在讨论文学观念时提出过“天文”“人文”之分,并主张从“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的联系中去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要义和精髓,这是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实际的。他们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也得到了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支持。无论是占卜还是祭祀,殷商时期留传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无不说明,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一种进行天地人神沟通的文化,亦即“通天”的文化。这种以“通天”为核心的“天文”之学有着漫长的积累过程,体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他们已经开始用“集体行为史观”代替“集体神权史观”。为了让周之子孙世世代代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即今所见《诗经》中的部分《雅》《颂》,来强化史鉴意识。周人的“民鉴”制度主要有“献诗听政”。这一制度不仅促使统治者关心国计民生,注意民意民情,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诗经》的《小雅》尤其是《国风》正是这一制度衍生的产品。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春秋中叶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批评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学不再只是维护氏族团结的纽带,或是礼乐教化的附庸,而是一项个人的独立实践活动,也是一条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到了春秋后期,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凸显,“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传统礼乐思想被弱化。以“诗”为代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于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摘编自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文”之学的核心就是“通天”,占卜和祭祀则是天地人神沟通的重要方式。
B. 周朝统治者在对国家兴亡的原因认识上,相较于殷商时期,有其历史进步性。
C. 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变化。
D. 从“天文”至“人文”,文学观念的变化体现的是人的个体价值的不断凸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以及变化过程。
B. 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分析论述,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反思。
C. 文章在论述相关文学观念时,特别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
D. 文章在论述时援引史例,表述清晰、逻辑性强,体现了学术性论文的科学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印证了“天文”之学的存在。
B. 史鉴意识和“民鉴”制度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一批关注民生的作品应运而生。
C. 殷商时期和西周初年,文学的社会功用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服务于国家统治。
D. 春秋后期,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随着“诗”的产生才开始发展起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变化”错误。依据原文内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在西周初年,“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而后在春秋时期,“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综合上述信息,文学观念在西周初年就开始发生变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反思”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内容,文章并没有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反思,文章的重点是客观论述“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过程。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潮”之风兴起,并非偶然。中华文化氤氲五千年,早已凝聚成独特的东方魅力。最近这些年,这股风潮从“小众”刮向“大众”,背后更多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在国家蓬勃复兴的大背景下长大,有平视世界的足够底气,在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同时,有强烈意愿将中国故事讲出来传出去。此外,随着消费升级,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