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七十三中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月考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8题,约21970字。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月考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有三重世界,一是生活世界,一是艺术世界,一是哲学世界。
第一重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世界,混杂酸甜苦辣,历经生老病死。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代,佛学盛行。晚明直至清代的佛学传播,使得民众接受了这样的宗教观念:人生在世,必须相信净土、不断修行,才能超越轮回,达到清净世界。曹雪芹正是在此基础上设定了《红楼梦》的生死观。这个介于儒道之间、变动不居的世界没有恒常,充满起伏跌宕,悲欢离合。宝玉和黛玉有前生的夙缘,今生相逢本该天生一对。然而,无端忽来一宝钗,德容言工,无不胜之,又挟“金玉良缘” 之势,使得黛玉在与宝玉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宝玉也常有“好景不长”的预感。不仅他们的爱情关系在变,周围人的福与祸也在变。“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荣宁两府就是如此。贾敬信奉道教,却因为吃了金丹烧胀而死。元春封妃省亲,富贵已极,却也埋下了败落的种子。贾家鼎盛之时,“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可到第七十五回,尤氏在贾母那里吃饭,饭不够吃时丫鬟却给她盛了下人吃的白粳米饭,荣国府已显窘态。最终,两大家族走向衰败与崩溃。可小说的结尾又说兰桂齐芳,贾兰考中了举人,贾宝玉有一个遗腹子,那么,曹家是不是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小说含而未露。小说中求长生的死了,望情爱的断了,想长久的败了。从《易经》的观点来看,就是否极泰来、乐极生悲、静极而动。
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它更接近于心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不是金钱,而是缘分和情谊。人在红尘中有情,这情是自然生发出来的。虽然世界无常,但情支撑着世界。宝玉“情不情”,对花、鸟、月亮、星星无往不情,甚至对父亲小书房里一轴美人图都想去探望抚慰一番。他怜香惜玉,爱袭人、晴雯、龄官、芳官等姑娘们,最后钟情于林黛玉。是情的出神入化构成了变化,构成了悲欢离合,构成了艺术美感。这就是变化中情的美。
第三重世界是虚空世界,既超越有情世界,又是隐藏其后的恒定的价值观。道家讲究清净无为,佛家讲究一方净土。它们都主张没有情感牵累和兴衰变化,超脱悲欢喜乐,追求悟性的化境。相对于有情和变化,这种价值观是一个恒定的真相。有情世界则是对虚空世界的偏离。因此,《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是有情世界、无常世界的一个平衡。曹雪芹精心安排了太虚幻境这一原始点,使小说在演示了荣辱兴替后通过悟性来抵达虚空世界。
这个世界里没有落花,没有变化,没有忧愁,也不惧时间。一切圆满无缺,不必担心生老病死和飞来横祸,更不会有猜疑和背叛。然而,有深意的是,你必须舍弃了“实”的现实世界,舍弃了 “情”的有情世界,才能抵达这个凭虚凌空、有大自在的虚空世界。但“实”与“情”是极难割舍的,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做到,小说中真正了悟的可能只有宝玉一人。
(选自 2018 年 5 月 4 日《光明日报》第 13 版《〈红楼梦〉的世界、人生与艺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生活世界是变动不居、没有恒常的世界,充满起伏跌宕,悲欢离合。
B. 《红楼梦》的有情世界更接近于心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缘分和情谊最为重要。
C. 宝玉和黛玉有前生的夙缘,本应是天生的一对,这正说明了生活世界的变化无常。
D. 人在红尘中自然生发出的情感支撑着变化无常的世界,宝玉是小说中的有情之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说清代佛学的传播及盛行,是要论证《红楼梦》的创作受到当时佛学影响。
B. 作者列举出《红楼梦》中大量的事例,论证了小说第一重世界变化无常的原因。
C. 文章在论述虚空世界的特点和作用时,极少使用事例论证,而主要是分析说理。
D. 文章以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分析虚空世界起到的平衡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家由当年鼎盛到后来的衰败正是生活世界跌宕起伏、变动不居的具体表现。
B. 文章列举《红楼梦》种种变化的现象,指出这些变化与《易经》有密切联系。
C. 太虚幻境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虚空世界,舍弃了有情世界才能进入太虚幻境。
D. 在《红楼梦》中,只有贾宝玉一人能够割舍“实”与“情”,抵达虚空世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这正说明了生活世界的变化无常”错误。原文信息是“宝玉和黛玉有前生的夙缘,今生相逢本该天生一对。然而,无端忽来一宝钗,德容言工,无不胜之,又挟‘金玉良缘’之势,使得黛玉在与宝玉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宝玉也常有‘好景不长’的预感。不仅他们的爱情关系在变,周围人的福与祸也在变”可见原文中说明变化的是“然而,无端忽来一宝钗……”,宝钗的出现才使宝黛的姻缘有了变化的可能,单独说宝黛夙缘不能体现出变化,不能理解为“这正说明了生活世界的变化无常”。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儒”字中含一个“需”字,“需”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