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尚志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12/7 11:37:3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400字。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战国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大量个体小农和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据舞台中心。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烦琐迂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谶纬和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垮台。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思潮就是人的觉醒。它成为了从两汉时代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曲折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如《古诗十九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名利、享乐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这些“古诗”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等结合糅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愈显沉郁和悲凉。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成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珍重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正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文学的自觉”绝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以“人的觉醒”为先导的。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尊重人的个性人格观念的形成,不可能有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首次提出魏晋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并把它与“文学的自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战国秦汉社会变迁,门阀士族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推动了两汉谶纬和经术土崩瓦解。
  B.魏晋文学对人的觉醒这一意识形态的内在追求,是与对旧传统旧观念的怀疑否定相关联的。
  C.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尊重人的个性人格观念的形成,是“文学的自觉”的先导。
  D.汉乐府不再作为音乐的附属品,而以文字形式流传,成为《古诗十九首》模仿的创作范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情”与“文”的关系,文艺领域对新思潮的反映比其他领域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
  B.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秉烛夜游的行为,可以视为对魏晋文人追求的意趣的承袭。
  C.《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因为当时还没有进入文学创作的时代。
  D.由于受到政治、道德原则的规范、限制,同样是言“情”,先秦两汉文学不如魏晋文学那样真切。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中魏晋文学创作追求的相关论述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借叙欢聚之乐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慨。
  B.陶渊明以《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等文学作品,体现其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C.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写男子远游怀乡,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D.《杨氏之子》一文教导人们要随机应变,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富有哲思妙趣。
  4.“人的觉醒”对“文学的自觉”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4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堂唢呐(节选)
  王祥夫
  从早上到现在,一阵又一阵、一阵又一阵的唢呐声就从没停过。
  从宝树站的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山坡上的动静。父亲此刻正坐在那里抽烟,父亲的哥哥也就是那个瞎子在吹唢呐,背对着这边,所以只能看到他的背,有点儿驼,不知为什么瞎子的背都会有点儿驼。
  宝树对宝树媳妇说,我真的想不起他来了。宝树说还是很早很早的时候听父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