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8450字。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而通情达礼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
中华礼乐文明本乎性情。中西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突出差异在于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不同。与西方传统文化凸显自然与文明的断裂与对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乐文明强调自然与文明的连续、质与文的统合,这背后隐含着对人之自然性情的价值肯定。在中华礼乐文明中,人的自然性情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与理想的归所,《礼记•中庸》中的“诚之者,人之道”表达的正是这种存在“是其所是”的文明诉求。而当孔子以“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来点化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主张时,“好”“乐”之情亦已成为理想人格的现实情态。由此出发,人的生存成为一个内外、始终的一贯。然而,伴随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理性至上原则的凸显,作为“文”的人道原则与制度规范可能会逐渐与人之自然性情相疏离,呈对立之势。由此将引发人的生存的抽象化、概念化、工具化等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思考中华礼乐文明中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殊为必要,正所谓“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中华礼乐文明在本乎性情的基础上,强调立乎情理。所谓人道原则、礼法规范皆是情理的体现,正所谓“在己与人皆谓之情,无过情无不及情谓之理”。换言之,本乎人情并不意味着纵情肆欲,而是要发乎情,止乎理。这个“理”,一则来自于人情之通,它在共情的基础上演化为同感共振的一体通情之义。所谓“共情”指人在生生不已的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古人甚至将此共有之意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正所谓“天人同道,好恶不殊”;所谓“通情”指对共情的体贴以致达到同感共振的境界,《礼记•檀弓》讲到的“邻有丧,春不相。里有殡,不巷歌”的做法即充分体现了通情之义。由共情而通情是中华礼乐文明言情的总趋向,故而古人以为“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二则源于良知的发用流行,当孟子言“理义之悦我心”时即已点明人的情感世界中内含着明确的超越性的道德情感指向。今日社会生活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西方传统文化割裂自然与文明的关系,强调二者对立。
B.中华礼乐文明中,人的自然性情既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也是文明的理想归所。
C.中华礼乐文明本乎性情,但本乎性情不意味着纵情肆欲,而要发乎情,止乎理。
D.认识到中华礼乐文明通情达礼的特质,便可处理好当代中国发展的诸多问题。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文章引用钱穆的观点,表明作者对此的认同,并以此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从启发现实的角度,重点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中华礼乐文化进行了分析。
C.文章详细地阐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优点,兼及不足,体现了作者辩证的态度。
D.文章通过梳理“理”的两个源头,证明理虽然排斥情,却是情的最终归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的这种“好”是其理想人格现实情态的反映。
B.“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这段话体现了“发乎情,止乎理”的原则。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古人将共有之意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
D.“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是战国时楚国奸佞小人共情的集中体现。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食品营养成分基本术语》(CB/Z21922—2008),碳水化合物是糖、寡糖(低聚糖)、多糖(包括淀粉和除淀粉之外的所有植物多糖)的总称,其中的“糖”是所有单糖、双糖的总称。食品生产中常用到的单糖包括果糖、葡萄糖等,它不能被水解,但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任何糖类都必须先消化成为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常见的双糖有蔗糖,是消费者日常接触和食用最多、最直接的糖。功能性低聚糖有异麦芽低聚糖、海藻糖、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