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9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浅谈教师批评学生的艺术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 张志红
【内容提要】批评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育手段,它能使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受到谴责,能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作风上的污垢。其实批评绝不仅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本文主要是针对我的教育实践,从拒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反对冷嘲热讽的挖苦,杜绝全盘否定的打击等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贯彻和运用更为艺术的批评方式。
【关 键 词】顺耳忠言 批评的艺术
【正文】
教师的天职在于育人,在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教师有“铸魂之师”的美称。而批评正是“铸魂”工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批评,以什么样的方式批评才更利于学生灵魂的铸造?这已成了教育界一个长谈不衰的话题。有人说,当然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了。的确,长久以来,这句话被奉为至理名言,此说当然不无道理。但作为教育者,高明、机巧、妥贴、受听的语言可能更受学生欢迎,这种语言不仅能达“逆耳忠言”之效,而且让人如坐春风、豁然开朗。换一种角度,“顺耳忠言”更能展示一个教育者的德才、教养和风度!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尚不算丰富从教经验对这个问题做一番浅议。
一、以“醒醐灌顶的诱导”代替“居高临下的说教”
据观察,许多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想说就说,喋喋不休。
在笔者多次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宽松活跃型为最好,而很少选择关心唠叨型。这有力地说明学生讨厌教师无缘无故地唠叨,即使是关心的。那么教师如果选择了唠叨,就意味这要从心理上和学生对立。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喋喋不休”置若罔闻。我曾亲眼看见过一位老师批评学生的过程:两位学生打闹,不小心打破了教室的窗户玻璃,该班主任找来这两位学生,从端正学习目的谈到树立远大理想,从古代谈到近代,从东方说到西方,列举了大量事例,阐述了无数道理,时间竟长达两个小时!但其中与主题相关,切中肯綮的内容竟寥寥无几,老师像判官一样对学生进行明理说教、评头论足,使师生之间在无形中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对这种批评,学生除了厌烦,恐怕就只有置若罔闻,不理不睬了。
含蓄,自古以来被称为有君子风度的人的标准。成人之间需保持此风度,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亦应如此。笔者从教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的体会是,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温馨的“我——你”关系,老师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有思想、有个性的朋友来对待,同时,由于师生的角色地位以及知识、年龄、自我意识与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师生之间的这种朋友关系又不是纯粹的朋友关系,所以,教师又必须站在高于学生的层面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