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梳理
- 资源简介:
约6150字。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梳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文学常识
1、常建,唐代诗人,字少府。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2、《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参考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名句默写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2、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怡情悦性,读一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让我们在清幽的环境中享受内心的安静。
思考探究:
1、请你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①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②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③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2、你认为“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
不矛盾。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C.五、六两句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