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0级高三学年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390字。
2020级高三学年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二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
三是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摘自《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经历五千年历史发展而从未中断的国家。就法文化而言,同样源远流长、代有兴革,既融入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又积累了治国理政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教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对中华传统优秀法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以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民心向背对国家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尚书•五子之歌》根据
1.下列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衰,历代法典因此以利民、富民,惠民为国策支撑点。蕴含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仁政特点。
B.法律是道德的主宰,道德是法律的配合和支撑,德法共治,才能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C.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汲取与传承。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这一点。
D.借鉴并激活中国的法文化中的古圣先贤的智慧经验与教训,使之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就叫以做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法文化不容忽视,因为它植根于五千年文明,经受漫长历史的考验,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B.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这体现了国家法治建设对民心向背的重视。
C.“严治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宽养民”可夯实政权基础,两者结合利于封建统治。
D.为了准确清晰地表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性,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材料二“中国传统法文化”研究范畴的是( )(3分)
A.重礼轻法、礼法合一的传统法律习惯研究。
B.宽仁慎刑、重惜民命的立法指导思想研究。
C.重和轻讼、无讼是求的用法价值取向研究。
D.省刑寡罚、法宽刑缓的约法值刑学说研究。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在《韩非子•心度》中说:“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攀登者【注】
阿来
秋雨,风声。
一盏马灯下,王五洲和李国梁相对而坐。
李国梁敲着桌子说:“这些外国人,一到关键点就语焉不详。这书上写的‘我战胜了那块看起来高不可攀的二十多英尺高的岩石,身体疲惫,意识模糊’,这不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嘛。”
王五洲说:“这就不用他们多说了,分明就是第二台阶嘛。当年我们在那里折腾了好几个小时,”他直起身,“人类攀登珠峰到今天,五十多年,半个世纪了。上去了多少人?一共就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