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20字。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一、人文——体会毛泽东诗词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二、知识——把握诗词的意境
三、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朗诵水平
*教学要点: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教学时数:1节 *教学方法:互动――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在初中时,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这首词中,我们曾经随诗人一起领略了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之冬的壮丽景色,诗人面对如此多娇的江山,抒发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诗人是如何描绘深秋湘江的景致,又抒发了怎样的豪情壮志。(展示《沁园春•长沙》课题)《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
2、整体感知: 课前同学们对这首词都做了预习,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把全词朗诵一边,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且在听的过程中仔细地感受诗词强烈的抒情气氛,并且思考一个问题:
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感受了全词,我们着实为诗人笔下的秋景所惊喜,为诗人的豪情所敬佩。(展示:“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崇高美:被某种超越于人的物种尺度的对象所引起的敬畏与惊喜之情。(也称为壮美)
3、精读:(现在我们已经对全词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下面的时间,我们就来仔细地研读这首词)
先来看上阙,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诗的跳跃性很大,语序也有倒置的,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请试一试。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伫立”等?
: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诗人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对。联系当时的背景,毛泽东正收到军阀通缉(jī),诗人身处险境却依然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尚记否?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一个“看”字,一直管到哪里?
:“万里霜天竞自由”。共有七句。(可与《沁园春·雪》比较)
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请齐读。(生读)
“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性的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意。|现在老师范读,同学们看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有何特色?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放眼望去(远眺)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收回(近观)
鹰击长空 ――仰视(高景)
鱼翔浅底 ――俯察(低景)
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在请同学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手该怎么放?(让学生模仿毛泽东的动作)视角转得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慢点好。
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神态该自然、从容,显示出伟人的气度。
通过这几句词,我们来一起想象一下诗人眼前应该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现在看谁的脑海中能绽开最美丽的想象之花。)
分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