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3/6 21:46: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7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250字。

  2023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熊十力说“《中庸》本演易之书",冯友兰也把“易庸”连在一起讲,说“《中庸》的主要意思与《易传》的主要意思,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实际上,《易》《庸》很有不同。《易》是世界观,《庸》则将它转为内在论;《易》是由天而人,对外在世界即宇宙、历史、生活作了多方面的论证。《庸》却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主要是对内在人性心灵的形而上的发掘。也正因为《中庸》主要是内在的追求意识,所以从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到大讲人性的宋明理学,一直到今日的所谓“现代新儒家”,都十分重视它。
  《易传》承续荀子,吸收了《老子》“道”的思想,从外在历史眼界出发,建立起天人相通的世界观;《中庸》承续孟子,也吸取了“道”的思想,从内在心性出发,建立了同样的世界观。《中庸》的基本特征是将儒学出发点立足地的“修身”赋以世界观的形而上基石,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总纲领,从而把“人性”提到“天命”高度,进一步把“天”与“人”联结起来,发展了孟子理论。
  《中庸》撇开了宽广的历史进程,显得拘谨而局促,但它在理论建构的精深紧凑上,却又超过了《易传》。它与《易传》的共同处在于对道家世界观的吸取改造。在道家,“道”是最高功能和实体,“天法道”(《老子》),“道"高于“天”;儒家则相反,“天”高于“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儒家之所以能如此,正是通过《易传》《中庸》而确定的。“道”是无心的,无往而不在;“天”是有心的,与人亲近而相通。正是《易传》赋予“天”以与人相通的生命、情感;《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遵循这个“天命”便是“道”。而它们基本共性又都是“不息”。《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庸》讲“故至诚无息”,都把儒学重“学”、重“教”、重人为、重修养的内容赋予了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中庸》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就把老子、韩非那种君临万物、冷漠无情的客观规律性的“道”,化而为与人的每一刻的存在、作为、修养,意识相贯通交融而合一的“道”。“天道”“人道”从而就是一个“道”。这本是儒家传统思想,但《中庸》把它提到了形而上学的世界观高度;正因为此,在这个“天道”“人道”相合一亦即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相合一的“道”中,人于是就可以“参天地”“赞化育”,达到所谓“中 和”的最高境界了。
  (摘编白李泽厚《荀易庸记要》)
  材料二:
  关于《中庸》的作者,历史上的说法可谓林林总总,值得分析梳理。司马迁、郑玄称《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南宋朱熹认为《中庸》的作者应该是子思及其弟子。从唐宋开始,“道统论”兴起而形成儒家知识基本谱系,子思上承曾参而下启孟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庸》倾向于内在追求,无论信奉佛教的梁武帝,还是大讲人性的宋明理学,乃至“现代新儒家”都十分重视。
  B.《易传》和《中庸》都吸收了《老子》“道”的思想,分别从外在历史眼界和内在心性出发,建立起天人相通的世界观。
  C.儒家思想与道家相反,认为“天”高于“道”,因而“人性”必须遵循“天命”,必须遵循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
  D.老子、韩非的“道”都符合客观规律,冷漠无情;《中庸》里的“道”是主客观的统一,是“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是世界观,《庸》是内在论,熊十力和冯友兰关于《易》《庸》有许多相同之处的说法是错误的。
  B.《中庸》吸取和改造了道家世界观,认为“天”高于“道”,并且“天”是有心的,与人亲近而相通。
  C.宋代的欧阳修和南宋的叶适都以子思之说与孔子思想不符为由,认为《中庸》不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D.战国时代的《管子》中有“书同名,车同轨”这样的话,间接证明了《中庸》的成书也应该在战国时代。
  3.下列各项言论中,不能体现材料阐释的《中庸》儒家思想内涵的一项是(3分)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B.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C.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D.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4.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述了《易传》和《中庸》的不同,请简要概述二者有哪些不同。(6分)
  5.关于《中庸》,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魔咒
  冷鬼
  他决定去杀一个人,准确地说是用汽车轧死一个人。这个想法已经生根了十年。
  这个想法也折磨了他十年。
  十年前,他在大一的暑假回到家乡。下午五时许,天热得让狗吐舌头。门前有一棵大枣树,他坐在一个小木凳上在大枣树下乘凉,他在右侧放着一盆凉水,他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湿毛巾,手里拿着一本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