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5题,约32350字。
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
(2) ,偭规矩而改错。(屈原《离骚》)
(3)荀子《劝学》一文中“ , , ”三句,借日常所见之动物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用心专一的重要。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登)
(2)固时俗之工巧兮(重点字:俗)
(3)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重点字:蟹、螯)
【点评】《离骚》名句辑录: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同学阅读下列文字时,对中国人群体凝聚力产生的原因不解。
在世界各地的人类历史无处没有人类的集体组织:有的是村落,有的是部落,到了近代,则是民族和国家,这些团体都不如所谓的社区和社群更有凝聚个人的能力。中国几千年来,凝聚个人的群体,大家都以为是亲缘团体和亲缘团体的延伸。相对于雅利安种族(大多数的白种人),中国人的亲缘凝聚力远远比其战斗集团更为持久和具有弹性。
(许倬云《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
如果请你选择《乡土中国》中的概念为小明答疑,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乡土本色 B.差序格局 C.礼治秩序 D.同意权力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学与问相连,所以学问不只是记忆而必是思想,不只是因袭而必是创造。 ,
, , 。由记忆生思想,由因袭生创造,犹如
吸收食物加以消化之后变为生命的动力。
①创造究竟须从因袭出发 ②所以思想究竟须从记忆出发
③凡是思想都是由已知推未知 ④创造多是旧材料的新综合
A.③①④②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①③②④
二、阅 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网文时代,我们怎样读名著?
王晴飞
“怎样读名著”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源于最近网络的一个热点话题“名著避雷帖”,即以看网络文学的方式来看名著,看出种种坏处,做出标签化的论断,提醒同好“慎入”。
所谓名著,我们不妨认为是指兼具比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知名度,禁得起不同时代的读者反复阅读与阐释,且被权威文学体制认可的文学作品。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将“文学名著”等同于文学经典。而“名著避雷帖”中的论断,便多有与我们所受的文学教育截然相反之处。比如《月亮与六便士》是“渣男抛弃妻子横刀夺爱”,贾宝玉也是到处拈花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