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8980字。
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7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
一 积累运用 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 ,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 。(屈原《离骚》)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 ”两句指出后人若不吸取秦亡教训则后果严重,借此表明创作意图。
2. 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街道一级的“权威淡化”直接体现在文化上关于“人”与“日常”的地方治理品牌建设。“权威淡化”还体现在街道一级的制度打开,通过 , , , 。
①吸引优质外来资源进入
②实现资源的内外流动
③并匹配合适空间使其扎根
④在科层体系外再建一套更灵活、柔性的沟通衔接机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 ④②①③
(2)以下和费孝通《乡土中国》所说“差序格局”中的社会关系契合度最低的一项是( )。(3分)
A.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B.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
C.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D.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文学与鸦片
——审美幻觉批判
①张扬感性,反叛传统的形象成为近年来文学创作的一个“原型”。当我们在想象中把外在于我们的各种约束和禁锢抛到一边的时候,的确从中感受到一种兴奋、一种解放感。但问题在于:推掉一切文化的压抑以后,主体应该是一个自然状态的人,还是一个社会的人?审美活动的情感指向是导向诗意化了的乡野民俗或美化了的感性存在,还是导向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回避的,充满着痛苦和悲剧性挣扎的现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