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050字,答案扫描。
2023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具有先天优势,理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积极作为。
礼仪文化是以礼仪为内核的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器物等的总称,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礼仪文化相比,中华礼仪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就与礼仪息息相关:“修身”就是要造就彬彬有礼的君子;“齐家”就是要长幼有序,家庭和睦;“治国”就是重视礼仪熏陶,实现以礼治国;“平天下”更要以礼服人,实现天下太平。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代相传,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心灵里,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
中华礼仪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各民族文化禀赋、宗教风俗、价值体认等差异存在的前提下,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彼此接触、相互融会、协同内聚,在礼仪文化上逐渐呈现出共同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打下了深厚根基。
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将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抓手。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应当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传承弘扬优秀礼仪文化,进一步优化礼仪教育课程、丰富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家庭、社会、社会教育主体合力。通过礼仪文化教育,用共同的民族文化凝聚民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蒋璟萍《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礼仪以周为最,中国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就是要让人的精神世界坦露出来,并将它们规范于用礼和乐编制成的网络中,通过这张有形的网络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道德、伦理和修养以及情感、思想和欲念。
在《论语》中,孔子几次强调“不知礼,无以立”,意思就是一个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礼仪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息息相关,
故而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B.中华各民族文化存在差异,但在礼仪文化上逐渐呈现出共同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这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
C.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庙堂、殿陛,还是江湖、市井,都深受其影响。
D.真正心中有礼、心存肃敬的人,讲究独善其身和自律,会凡事以尊重对方为出发点,做到人我相协相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及其传承,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B.西周时期的礼乐有效地约束和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和欲念等,所以在传承时必须完整保留。C.儒家认为是否懂礼仪关涉到一个人能否立身处世,懂礼仪是成为一个文明人的前提条件。D.将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有助于引导家国、社会的和谐稳定。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礼仪重要性"的一项是(3分)
A.《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B.《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颜元:“国尚礼则国兴,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D.《礼记•曲礼》:"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
5.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 生(节选)①路 遥
高加林进县城以后,情绪好几天都不能平静下来。他从田野上再一次来到城市,不过,这一次进来非同以往。当年他来到县城,基本上还是个乡下孩子,在城市的面前胆怯而且惶恐。几年活跃的学校生活,使他渐渐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与城市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他很快把自己从里到外都变成了一个城里人。农村对他来说,变得淡漠了。有时候成了生活舞台上的一道布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