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90个字。
朗读的诗意手法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第四中学 李国强 邮编434000 电话 13986681571
在简洁的导入之后,我和学生开始了《在山的那边》的学习。根据诗歌的特点,我们确定了这首诗的学习方法——朗读。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美读——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首先我要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于是他们就放开喉咙读起书来,也许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才叫朗读,只有这样才能读出感情。两三分钟后,教室里沸沸扬扬的读书声停了下来,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了对课文的第一遍朗读。
“同学们,其实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朗读的关键是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在大学的校园里写的一首诗。在诗的第一部分,他以一个孩子的语调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这一节,我们可以采用‘轻声述说’的方式来读。” 我打开课文,轻声朗读起来:“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 就仿佛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在述说着自己对山外世界的梦想和追求。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有我的声音在轻轻回荡。
读完第一部分,我停了下来,教室里响起孩子们热烈的掌声。“请你们也试着用这种‘轻声述说’的方式来朗读第一节。”教室里传出了他们压低了嗓音、略显稚嫩但充满感情的读书声。
“可是,对海的追求是不顺利的,当少年战胜困难,终于登上山顶的时候,他看到了仍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他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但少年并没有放弃对海的追求,他依然在问:妈妈,那个海了?所以,诗的第一节,我们还可以用自我安慰的语气来读,就像少年在失望后安慰自己,从新鼓起追求的信心。请大家听听老师怎样读的。”我压低了声音,用轻柔的语调朗读起来,仿佛失望的少年在鼓励自己继续探寻山那边的世界。
“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读给同桌听。”学生们各自低声朗读起来,每一个字读出来都带有情感,从他们如痴如醉的朗读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心灵。
“同学们,你们看看,诗的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朗读呢?”在一阵热烈的讨论之后,我们确定了两种朗读的方式:内心独白的方式、青春宣言的方式。于是,学生们投入地朗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