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8月期初调研高三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6300字。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8月期初调研高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7分)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的时代性,也就是人的历史性,因为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因此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是人类认识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不可超越的命运。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不是绝对精神的体现者,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有人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儒学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早就被历史淘汰了。对于整个传统文化来说,也是如此。这样说对吗?只说对了一半。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任何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说,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①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是阅读和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不仅共产党人这样做,历朝历代都在这样做。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②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筛选又有保留和增加,像流动着的水一样。
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毛泽东早就说过,传统文化中有助于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因素就是精华,与之相反的就是糟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就是精华,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所谓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思想资源。
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其实都是解读者的解读。能读出什么,取决于解读者。而解读者都是处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他有自己的立场、学术背景或见解。因此,从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儒学,但如果当代儒学研究仍然超不出儒学原有视角,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然囿于儒学传统范围内,充其量是新儒学。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原有传统之中,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对于当代人而言,优秀传统是思想土壤,是营养剂,而不只是可以食用的果实。我们要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结出当代的果实。我们确实需要儒学专家,但不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一批依然方步儒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儒者。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的认识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而伟大的思想家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B.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留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仍然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传统文化的流传并不是文化自身的事情,而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按照他们的阶级标准进行选择的结果。
D.解读者的立场、学术背景或见解决定了他对传统文化解读的结果,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怎样解读,取决于解读者。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三段提到朱熹编“四书”、乾隆编《四库全书》的材料,是为了论证新时代中国对传统文化取舍标准的正确性。
B.文章第五段中,毛泽东主席对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论断,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衡量标准。
C.在作者看来,儒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否则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充其量只是新儒学。
D.当代儒学研究如果超不出以儒释儒的局限,不能生发出适应时代、促进历史进步的新思想,那就失去了儒学研究的价值。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这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应运而生。
B.魏晋时期政局动荡,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弃官归隐,纵情山水,形成了魏晋特有的文化特征——“魏晋风度”。
C.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在文化上显示出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势,当时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领域都呈现出文化多元的五彩缤纷的景象。
D.以西学作为理解儒学的理论参照系统,借助西学的理论框架揭示儒学的深层意蕴,是对待儒学比较合理的一种方式。
4.文化具有时代性,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4分)
5.文中第4段画线处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式,请简要分析各自阐述了什么道理。(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葫芦船
杜柯
柯长领退休后,小日子比以前过得更加从容、散漫。用“闲适”来形容,也不至于相差太远。
老年人的生活总给人以空洞、寥落、局促、惶惑之感。然而,柯老师没有这种情况。他虽然年纪大了倒不会随时想到“死”,还和年轻时候一样无忧无虑,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仿佛可以一直这么过下去,并且由于如今不需要再工作了,愈发显出一种称心遂意恬淡自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