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040字。
江苏省南通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我们谈文化史上的中国地理时,指涉的不是一个有清楚边界的行政版图,而是那个孕育出中国核心文化的自然地理空间。因为文化系统的范围和行政单位的版图是不同的,后者有明确的边界以表示主权的所属,而前者不可能有显然可见的界限。
中国核心文化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北边是沙漠和草原,西边是高及天际的高山与高原,东边和南边面对大海。整体看来,中国对外以高山峻岭、沙漠、海洋为界,尤其是北边的沙漠和西边的高山、高原这两大屏障,使得中国的世界是望向东南的。然而,文化史上的中国地理,并不只是看向一个方向,而是四方八面各个地区都自成格局,各有创新,也有交流。这一情形,造成中国文化发展的复杂面貌:既能始终呈现各个地区的地方性特色,同时又能在小异之上颇见大同。
蒙古地区横跨中国的北方,草原上的牧人逐水草而居;而东北地区,有大河和密集的大树林,那里的居民靠渔猎为生。草原牧人与东北森林居民是最早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族群,他们生活习惯的不同之处是森林居民多定居;相同之处是都靠牧、猎为生,都能跨马作战驰骋千里,攻伐其他地区的居民。农牧的分界线,即是长城所经之处。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和黄土平原。黄土平原上的居民,背向青天脸向地,艰苦求生,每一份粮食都是靠自己的汗水换来的。土地要经过耕耘成为熟地,双手上的厚茧缝里充满了黄土,因此他们坚定地固守在家乡,不愿迁移。他们吃苦耐劳、安土重迁,心态比较保守,但在南方长江流域的他们的邻居就不一样了。长江经过高山以后,流入丘陵,穿过四川的峡谷,奔向有着湖泊和小河流的大平原。丘陵山林里有足够的粮食,湖泊和河流旁有许多肥沃的土地,所以这个地区居民的生活是快乐的,心态是活泼的,他们愿意变动,也不在乎变动。他们的歌唱有如树林里的清风和溪谷里的流水。
北方的黄河文化孕育了循规蹈矩、守分安命的儒家;在南方,出现的却是多思辨,甚至是辩证式的老子和庄子,他们对宇宙充满了问题。这两个文化区之间,只有一些不算很高的山,并且有许多通道相通,所以黄土的中国和长江的中国,虽似隔离,却能持续不断地交流、冲突,相互刺激,终于并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地区。
中国核心文化区的东边和东南边,从北到南是一个沿着黄海、东海、南海的沿海地区。该地区水道成网,也多岩岸的港汊。于是自中古【注】以来,城镇密布,人口众多,生活富足,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是中国的海道出入口。若与西北的出入口(丝道)相比,东南沿海地区无疑是中国走向近代世界的联接界面。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发展出了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玉石文化。玉石文化的痕迹,在太平洋西岸处处可见,甚至可远到白令海峡。玉石和中亚的黄金最终成为中国人最爱好的两种艺术品和有价饰物,这一现象正象征了海洋文化和内陆文化在中国的融合。
西南的高山地区,云南有50多种习俗各异的不同族群,高山顶、山腰的海子(高山湖泊)附近和谷地里各居住着一种人。这三种居民因地形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形态。山顶的居民,用羊和青稞交换谷地出产的蕈类和小米。各处山腰沿着海子的交通要道上,不断有马帮和盐客来往,将各地的特产和讯息带来带去。中原的居民,也可经过谷地的狭道或河流,将中原的文化和讯息带到此地,再将此地的物产带回中原。
自古以来,西北地区是许多不同民族进进出出的地方,千里驼铃,渡过沙碛,翻过山隘。自从汉代开通西域的丝道,中国经由这个西北的出入口,与中亚、中东及欧洲接触,两千年来从未停止。中国的丝帛西运,西方的宗教东来,佛教、袄教……都从这一条通道传入中国地区,也再传输到东亚其他地区。中国获得了贸易的利润,然而西方思想的刺激,更为深切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材料二
《文化地理学》的作者陈正祥先生曾说过:“文化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实难以严格划分,譬如地名,它是文化地理的一个构成部分,但却追随历史而不断改变。”的确,文化本身是一个历史范畴,考察它时间上的延续性就构成历史学,考察它在空间上的分布则属地理学的职责,因此文化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关系十分密切。
如果说历史地理研究的是历史上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及其演变发展的学科,侧重其历史沿革及其变化,那么文化地理则更侧重各种文化现象与某一地理环境的关系、某一地区出现某类文化现象的原因等等。例如,城市可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对象,亦为文化地理研究的内容,但前者侧重于城市的历史演进,而后者更关注城市建立的地理原因;前者把城市当作地理现象,而后者把城市当作文化景观。或者说,文化地理学比历史地理学以及其它地理学分支更综合、更概括、更宏观一些。况且文化地理学不仅回溯过去,也注视现在,更展望未来,在时间上也相异于历史地理学。
(摘编自周尚意、赵世瑜《文明的足下》)
【注】中古: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文化系统的范围难有清晰的界限,所以说到文化史上的中国地理时,指涉的是孕育出中国核心文化的自然地理空间。
B.北边的沙漠和西边的高山、高原这两大屏障,使文化史上的中国地理在看向东南方向的同时,还自成格局,各具特色。
C.蒙古地区的草原牧人和东北地区的森林居民生活习惯有同有异,是最早相互接触、交流的族群,均能跨马作战驰骋千里。
D.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道、西北地区的丝道是我国与外部世界沟通的要道,它们对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改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历史上,北边的牧人和猎人,如果出现粮食不足的情形时,可能会选择南向侵犯农业地带。
B.一个生活在唐朝的人,同时拥有玉石和黄金两种艺术品或有价饰物的愿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C.古代生活在西南高山地区山顶的居民,想得到蕈类和小米,只能到山腰沿海子的交通要道去换。
D.陈正祥先生认为要确切区分某处的地名是属于文化地理学范畴还是历史地理学范畴是困难的。
3.下列对材料二运用的论证方法及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运用引证法,证明历史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的划分难度,说服力强。
B.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突出了历史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的区别之处。
C.借助比喻论证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证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
D.为证明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的侧重点不同,文中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4.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文化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以黄河和长江文化区为例,简要分析中国地理文化发展既有“地方性特色”,又“颇见大同”的特点。(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二运用的论证方法及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明确相关分析,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给事物下定义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棵老树
冯至
我们搬到这里来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门前的一块石墩上,两眼模糊,望着一条水牛在山坡上吃草。他看见我们几个从城里来的人,我不知道他怎样想法,可是从他毫无表情的面上看来,他是不会有什么感想的。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从远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还是一块石,绝不会使人想到,它从前也曾生过嫩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