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5届高三年级9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490字。
江苏省南京市2025 届高三年级9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2024.0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 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两千多年来,孔丘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孔子,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 孔丘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孔子呢?
学者大概有两种见解。第一种以大名鼎鼎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认为“子” 本指男子,而孔丘是男性,所以就被尊称为孔子。“子”的本意指婴儿,婴 儿有男有女,“子”未必一定就指男子,所以“男子称子说”不可能成立。 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
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了后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这 种意见恐怕也难成立:其一,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 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 “颜子”。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而这是违反春 秋礼制的,说明战国时代周礼已荡然无存。其二,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 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 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
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男子说”和“道德学问说”,都难自圆其说。
“子”在西周时代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据春秋传世文献,大体上,华夏 大国诸侯称“公”也称“侯”;诸侯称霸者则称“伯”;华夏小国诸侯和蛮 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其中“男”爵的地位似乎更低。 蛮夷戎狄诸侯,则无论大小一律称“子”。
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以文明之国、强大之国自居的华夏大国,将自己 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有提高华夏大国诸侯政治地位的 意思。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 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因为石碏选择国家大义。后来,这就成 为惯例。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 可以被尊称为“某子”。
孔丘虽是商汤苗裔微子之后,但早已家道中落。其父叔梁也只是鲁国的一 个乡邑大夫,而孔丘又是他父亲的小妾所生的幼子,无权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官职,所以孔丘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按照春秋礼制,他 是不够资格被尊称为“子”的。但在鲁定公十年,情况发生了改变。这年, 孔子居然以庶姓身份,直接担任了鲁“相”,是公卿上大夫。按照春秋礼制, 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 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
孔丘被尊称为孔子,首先是春秋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反映。孔子帐下弟子, 颜回、闵子骞、原宪三位,都坚决不肯做官.所以他们都不可以被尊称为“某 子”。但《论语》中有尊称闵子骞为“闵子”的语录(《先进篇》),根据 春秋礼制和闵子骞根本没有做官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推知,那个“闵子”应 为辗转抄写刊刻之误。孔子部分设帐弟子,后来做了华夏大国的公卿,按照 春秋礼制,都应该被尊称为“某子”,但是包括《论语》在内的传世文献, 都直接称他们的表字,没有尊称他们为“某子”,只有曾参一直被尊称为“曾 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子夏、子张、子贡等人,虽然无比崇拜孔子,但 是迫于现实压力,最后客观上都背弃了老师和孔学,转而去做了法家、兵家、 纵横家的“开山祖师”,只有曾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继续传经。曾子一派 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 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 意罢了。
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也是华夏本位思想的反映,显示了华夏文化的优越感。 当时华夏之国如东夏的鲁国、齐国、卫国等,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与楚 国抗衡,但上述自视为大国其实只是中等国家的公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丘被尊为孔子的原因,《论语正义》持“男子称子说”,大多数学者反 对此说法,他们认为是孔丘道德崇高、学问伟大。
B.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最早的例子是卫国的石碏,其后还有鲁国的 “三桓”,其实他们并没有了不起的道德学问。
C.从庶姓身份直接担任鲁国的“相”,成为公卿上大夫之后,孔丘才可以被 尊为孔子,这是当时社会尊尊贵贵的礼制决定的。
D.孔丘是鲁国的公卿,却可以与大禹之后的杞国国君一样都获得“某子”的 称谓,反映了华夏诸国文化与国力上的等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的弟子闵子赛没有做过官,但《论语•先进篇》中却称他为“闵子”, 很可能是后人辗转抄写刊刻时漏了一个“骞”字。
B.子夏、子张、子贡等人后来开宗立派,创立了法家、兵家、纵横家,所以 曾子一派整理《论语》时直接称呼其表字以表敬意。
C.孔子设帐授徒在任鲁国公卿之前,而传世语录中没有尊称他“先生”的, 可以推测后人在整理文献时,按照惯例做了修改。
D.孔子弟子、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只能被尊为“某子”,因为在经典化的 孔子语录中,孔门弟子已经把孔子简称为“子”了。
3.根据材料观点,对图中诸侯国国君的称谓,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春秋列国形势图
A.秦伯 B.晋侯 C.楚公 D.越子
4.材料中多处引述文献,这对论证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 分)
5.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子”的称谓对象的流变。(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画痕
宗璞
大雪纷纷扬扬,大片的雪花一片接着一片往下落,把整个天空都塞满了。
逯冬从公共汽车上下来,走进雪的世界。他被雪裹住了,无暇欣赏雪景, 很快走进一座大厦,进了观景电梯。这时再看飞扬的雪花,雪向下落,人向 上升,有些飘飘然。他坐到顶,想感受一下随着雪花向下落的感觉,便又乘 电梯向下。迷茫的雪把这座城市盖住了,逯冬凑近玻璃窗,仔细看那白雪勾 勒出的建筑的轮廓,中途几次有人上下,他都不大觉得,只看见那纷纷扬扬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