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语文活动课一得

作者:刘娟|  时间:2004/10/17 21:56: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88

 
  新教材高中第三册三单元选入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这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诗歌作为一种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富有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历来得到人们的尊敬和喜爱,但是,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急功近利思想的熏陶,高考升学的压力,高中学生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兴趣越来越少。本单元选录了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共13首,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鉴赏诗歌的能力,感悟诗歌的魅力,尝试写作诗歌,无疑成了衡量本单元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人做了如下尝试:
  一 有针对性地介绍背景知识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不断地接受外来影响并将其融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流派众多,异彩纷呈。从新诗的最早开拓者胡适,到成立于二十年代的“新月派”“湖畔派”,从三十年代的“现代派”,到一代伟人毛泽东,都详略有序地向学生介绍。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了中国新诗的一些特点,那就是以白话文为武器,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集中表现对于人的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这样在理解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就容易多了。
  朦胧诗, 是当代诗坛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以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代诗人,70年代便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为诗歌在新时期的发展和重新定位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以自身的实践,实现了他们的理论。
  从艺术上看,朦胧诗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审美角度发生了变化,由传统诗歌的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到抽象。它不是以反映客观真实为目的,它在意象的创造上,更注重去表现主体的真实。这是对传统诗歌现实主义审美范畴的一个突破。第二,打破了传统诗歌线形因果或单向直抒的传统方式,常运用内心独白和主体情绪流动的表现方式。主体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模态。意象内涵也由清晰转为模糊。
  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在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不难理解“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等意象的内涵了。
  二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抒情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
  在讲述徐志摩《再别康桥》时,学生一边欣赏徐志摩的照片和康桥风景图,一边听配乐朗诵。由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再别康桥》声情并茂,角度特别,较为感染人。学生仿佛一下子来到了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亲眼看到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轻盈的枝条随风摆动,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如同一位美艳的新娘。随着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同学们体味到了作者徐志摩作为一位至性至情的理想主义者,在列强割据、军阀混战、百姓涂炭的残酷现实面前梦幻破灭的苦痛。理解了康桥夕阳中的金柳,碧绿的水草,梦幻般的彩虹,满天的繁星所构成的康河晚景,为什麽会让诗人留恋往返,为什麽会带给诗人欣慰与兴奋。
  三 重视诵读
  教授诗歌,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地泛读,同学津津有味地朗读。讲述舒婷创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创作,当时她正在流水线上上夜班,她很想走到星空下让凉风冷却一下她滚烫的双颊。由于常常分心,锡汁流到指间,烫起大大小小的水泡。同学们都被诗人专注的激情所感染。教师利用这个机会,饱含深情地泛读,把年轻诗人为祖国贫困落后和遭受的灾难而忧郁痛苦之情,把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之感,通过泛读诠释出来,往往收到意象不到的效果。
学生诵读过程中,也注意使用多样化的方法。《我爱这土地》适合于全班齐读,读本上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分男女角色诵读,选两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或合或分,韵味悠长,博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全班组织了一次诗歌朗诵比赛。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朗读形式多样,可以一人独诵,几人或多人齐诵,或配乐朗诵。评委由语文好朗读能力强的同学组成。用课堂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下课时间到了,许多同学还沉浸在比赛的氛围当中,余有未尽。这次比赛,评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
  四 加大课外阅读量
  学生除了学习教材上的13首诗外,还阅读了读本上的20首诗。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兴趣补充了以下一些作品: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贺新郎·赠杨开慧》,郑敏的《金黄的稻束》,戴望舒的《我用残存的手掌》,叶文福的《祖国啊,我要燃烧》,舒婷的《思念》、《回唱歌的鸢尾花》、《神女峰》,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青春》、《乡愁》、《无题》,余光中的《乡愁》、《北方的河》,普希金的《自由颂》,莱蒙托夫的《帆》等,引起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早自习课的教室里,不时传来学生抑扬顿挫的读诗声。
  五 鼓励学生大胆写作
  经过大量阅读、思考,许多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悟,他们跃跃欲试。一天,因学校扩建运动场,校园里一株一百五十年黄果树要搬迁。清晨,数名工人、两辆起重机正在工地上忙。因为这棵树太老太大了,枝繁叶茂,搬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学们上学经过这里,目睹了这个场面。下午放学再路过这里的时候,大树已“人去楼空”,地面上散落着无数的枝叶,令人伤感。第二天语文课上完,就有几位同学交来了他们的作品。陈伟杰同学在《生命的礼赞》中写道:
  一百五十年前
  是谁撒下了希望
  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
  默默生长
  峥嵘的岁月
  淌过你的身旁
  战火的硝烟
  阻挡不了
  你成长的步伐
  你掀开崭新的篇章
  亲眼目睹
  八十多年的校园
  步如辉煌
  你  悄然无声
  静静地站成一道风景
  用厚实的臂膀
  撑起  一方天地
  你无怨无悔
  任凭无边的留恋
  化作倾盆的泪水
  你   令人敬畏的生命
  诗虽然直白,但一气呵成,一股激情荡涤其间,实在让人欣喜。一位同学写道:  我以为 
  时光  会将一切冲淡
  纵使海枯石烂 
  我也不会   忘记你
  晨光中婆娑的风姿  
  风雨中伟岸的身躯 
  夕阳下遒劲的气质 
  他们说   
  趁爱还在爱中   离去  
  让猜疑和厌倦   
  来不及靠近
  连续几天,不断有同学交来诗作,有写母爱的,一位同学写道:
  我是海上小小的一叶舟   
  常常停靠在你的港湾   
  那里是心的归宿   
  那里是爱的所在    
  昨夜   小雨淅淅沥沥   
  为我盖上棉被的   
  是你   初冬的第一件毛衣  
  是你给穿上  
  春夏秋冬  
  在你的停留叮咛下度过   
  母亲啊   你为我付出太多太多
  有写童年的,陈世翔同学的《我的童年》写到:
  童年是一张网  
  怎麽摆脱也逃不出   
  童年是一堵墙怎麽也打不穿  
  站在童年的大门外   
  我迷茫   我徘徊  
  也许  是老大徒伤悲的感慨   
  也许是  事过境迁的迷恋   
  也许是 莫可名状的忧患   
  再见,我的童年  
  再见,我的童年
  伍化林同学的《秋季》更是有一种回环往复的抒情意味,
  我的秋季  
  火红的枫叶已经落地   
  光秃秃的树   
  在风中沉思   
  空中滴下几颗泪花   
  是不是她在流泪   
  我喜欢我的秋季   
  落下的枫叶哺育新的一代  
  光秃秃的树在风中挺立  
  天边飘来几朵白云  
  是不是她的来信   
  我喜欢我的秋季  
  即使火红的枫叶经飘走   
  远方的人儿杳无消息   
  不过这样也好   
  给自己留一点   想象的天地
  象这类抒写朦朦胧的情感的,还有许多许多。应大家的要求,由同学收集整理,结成诗集《花雨季》、《心语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