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在北大法学院03 届本科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作者:苏力 时间:2007/4/17 11:56:0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81
你们好!
在这次欢庆你们毕业,欢送一些同学离开校园的场合,我说两句话,作为你们大学生活的结语。
第一句更多是说给马上要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的,一句大实活: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
在校园里,个人的努力也起作用。但作用更大的其实是天分,老师不要求你们的物质回报,只要你能考试成绩好,只要人格上没有大的问题,基本上就能获得老师的欢心,就会获得以分数表现的奖励。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基本是一个“贤人政治”或者说“精英政治”的环境,更像家庭,评价体系基本都是由老师来定,以一种中央集权的方式,奖励的是你的智力。
社会则不同,社会更多的是一个利益交换的场所,是一个市场,是“平民政治”;评价你的主要不是你的智力优越与否(尽管你的聪明和智慧仍然可以帮助你),而是你能否拿出什么别人想要的东西来;这个标准不再由中心------老师确定,而是分散------由众多的消费者来确定。因此,尽管定价178元,不到10天,3000多册英文版《哈利波特与风凰令》在北京新华书店已经脱销,而许多学者的著作一辈子也卖不了这么多,甚至只能一辈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也因此,才有了“傻子瓜子”年广九,才有了“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才有了IT产业中的退学生现象。这种“脑体倒挂”不完美,但它恰恰表明了市场的标准。
人类的局限------你甭指望通过教育或其他,把消费者都变成钱钟书或布什。因此,我们的同学千万不要把自己16年来习惯了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到社会,否则你就会发现“楚材晋不用”,你只能像李白那样:“天生我才必有用”来安慰自己,更极端地,甚至成为与社会,与市场格格不入的人。
尽管社会和市场的手是看不见的,但它讲的却都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不用期货,就是讲也都是将之转为现货。你可以批评它短视,但它通常不会,而且没有义务,等待你的成长与成熟。它把每个进入社会的人都当作平等的,不考虑你刚毕业,没有什么经验,如果你失去了一次机会,你就失去了许多,不像在学校中,会让你补考,或者说到老师那里求个请,改个分数。“北大学生有潜力,有后劲”别人这样说行,你们自己千万不要说,也不要相信,这种说法不是安慰剂,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就是说你不行,至少现在不行,如果你有什么素质,有什么潜力,有什么后劲,你就得给我拿出来,你就得给我变成实打实的东西,也许是一份合同起草,也许是一次成功的诉讼。
文科学生,大学四年,往往是同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些事件和人物交往,在同古今中外的大师“会谈”,你们知道了苏格拉底审判,知道了马伯利诉麦迪逊。知道了“大宪章”等等。你们还可以评点孔、孟、老、庄,议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甚至“舍我其谁也”。大学的文科教育,往往会使许多人从骨子里更喜欢那种激动人心的时刻,甚至使人膨胀起来,但这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只是学院中想象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生活中日常的琐细之中。
因此,第二句话:要安分守己,这是对每一个同学说的。
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也许过时了,但对你们,可能还不过时。因为我从来也不担心北大的毕业生会没有理想以及理想是否远大,特别是当年轻时的理想变得日益遥远,模糊和暗淡起来的时候,。还因为,我要说,几乎——如果还不是全部的话——每一个雄心勃勃的人都注定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理想。
我当然希望而且相信,你们当中能涌现杰出的政治家、企业家、法律家、学问家,但只可能是少数——多了就挤不下了,多了也就不那么值钱了,边际效用总是递减的,无论在世俗的眼光还是自我评价中,绝大多数人都必定是不那么成功的。
但是,要知道,成功并不必定同幸福相连,所谓的不成功也未必等于不幸福。因此,在你们离开校园之际,你们不仅要树立自己的信心,更必须要界定自己的成功。
安分守己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甚至不是一个中性词,“安分”是不容易的,在这个是时代,“守己”则更不容易。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