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激情
作者:李支舜 时间:2007/4/20 17:45:5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17
这篇由浙江省诸暨市三年级学生郦思哲写就的《妈妈回来了》短文看似平常,通篇仅107字,却荣获了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一时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有人不禁要问原因何在?其实就是一个“真”字打动了评委。这里有“事真”、“情真”,从而显示出可贵的“童真”。
反观当今中小学作文现状,更多的却是千人一面、千文一腔、千篇一律,现代“八股文”大行其道。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失败,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思考,当前之要务应该是提倡学生面向生活,“为自己写作”,放下包袱,剔除伪装,自由地放飞自己的心灵。
受考试功利性的影响,专事章法、技巧的作文指导书大行其道,诸如“指南”、“揭密”、“宝典”一类书籍充斥书店。许多学生在寻找“金手指”,渴望拥有一套“法术”,能“点石成金”。学生和家长对写作技巧方面的书趋之若鹜,结果却是学生看得愈多愈不会写作,这样的书买得愈多距离会写则愈远。这就好比一个想学游泳的人,在教室里听教练讲得头头是道,条分缕析,可是到了泳池里却寸步难行,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从自己做起,拒绝《技巧》一类的“垃圾书”,而应重视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学会观察,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和激情,是解决当前中小学生无话可说、闭门造车的唯一办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告诫他的学生说:“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要在屋子边上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昆虫世界。……跨出第一步吧,睁开双眼,注意观察,令人惊讶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原动力”。这种“动力”就是一种渴望把自己眼前见到的、心中想到的急于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写作的“冲动”。对于我们的中小学生来说,这实在是太宝贵了。
从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来看,写作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向生活靠拢,以生活为中心。“生活作文”一词在许多国家风行,它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对象,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人格。在我国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缺少有效的方法,根本在于没有引导学生真正地观察生活,调动学生的写作欲,从生活中去感悟。过分地强调技巧,专在课堂上讲方法,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作文教学犹如隔靴搔痒。大量的“旱鸭子”造就的自然是一批又一批“旱鸭子”,只会“念经”,不会动笔;只会在岸上叫却不会到水里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写作“源头”,应是两个,除了书本世界外,另一个则是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为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提供了直接经验的情境和基本的发展动力。儿童最初的语言能力是从现实生活中习得的。在生活中所进行的这种观察——表达,反映个体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正是现实生活中所呈现的丰富情境和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才引发了学生语言交流的动机,促进了其思想的发展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切断生活的线索,使语言学习变成纯粹的符号识记与单纯的思维训练,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而且还可能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李支舜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