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解读新课标中的几对关系

作者:刘海燕  时间:2007/4/21 16:44: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57
  在课改实践中,一些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基本理念、教学策略、师生关系等存在着肤浅的、片面的解读,把语文课上成了“调侃课”、“综合课”、“表演课”……究其根源,是没有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下的几对关系,以致因噎废食,矫枉过正,出现了课堂热闹,课后空虚的不良倾向。笔者以为,在解读新课标中,首先要辨证地处理以下几对关系,才能克服当前过分强调语文内涵的生活化和人文性,语文学习的多元性和自主性对母语学习客观规律的蒙蔽,还母语教学以“语文味”的本来面目。
  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并不意味着语文就是生活。“语文课程应植根现实”,新课标倡导“大语文”观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能包罗万象,语文和生活是青之于蓝、冰之于水的关系。一些教师却过分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直接经验),把语文等同于科学课、社会课、艺术课,用课本剧、访谈、调研、实验、辩论等活动取代语言积累和熟读涵咏。殊不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并不意味着真实的生活便是语文本身,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开拓视野、启迪心智,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捕捉信息的能力和运用书本知识(理论)间接体验生活的能力。
  语言积累和精神建构的关系:“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并不意味着可以重“文”轻“语”。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不意味着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可以脱离语言材料的积累而独立存在,语言积累和人文熏陶是塔基与宝塔、砖头与大厦的关系;作为一门非零起点的母语课程,新课标倡导“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忘语文知识的训练。当前“文”大于“语”,重感悟、轻积累,重能力、轻训练的倾向造成了学生说起来侃侃而谈,写起来破绽百出的尴尬局面。没有语文知识的生成和语言的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语感能力,就会因语言贫乏而导致思维钝化,读书和思考、体验和感悟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语文教学必须寓“语”于“文”,只是积累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指向学生的精神世界。
  多元解读与作品内涵的关系:“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并不意味着可以漫无边际的曲解文本。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并非意味着学生可以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说”,个性化阅读与作品的基本取向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只在(文本)作者和读者的“对话”中生成,“对话”理论也承认文本的多义性和认知的多元性,但如果学生的多元解读远离作者的意趣和作品基本倾向,一千个读者心中恐怕就会有一万个甚至更多的哈姆雷特了。在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的同时,教师应该使其至少意识到蕴含在文本中的主流的社会价值取向,师生之间围绕文本的各种观点的碰撞,才会迸射出接近真理、接近文本(作者)的理想之花。
  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其放任自流。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标倡导“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并不意味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师生是头羊和羊群、球场上“场上队长和队员”的关系。师生各自在学识、体验、阅历上的“不平等”决定了相对稚嫩的学生走近文本(作者)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扶掖。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就会因缺乏有效的调控,使自主学习泛化为无主、无序的“自学”。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中,教师要提供背景材料等必要的课程资源或阅读策略等“脚手架”;要像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巧妙的化解“对话”中的卡壳、冷场、分歧,引导学生紧扣“话题”学会有节制的“说”,学会尊重和倾听别人的发言;还要帮助他们梳理思路、修正谬误。
  当然,在对新课标的解读中,需要辨证处理的不只这几对关系,而语文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研读新课标,既要有开拓意识,又要脚踏实地,才不至于走向对传统语文教学全盘否定的另一个极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