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的前提和意义——阅读《拿来主义》容易忽视之处
作者:浙江省临安中学 楼举国 时间:2007/4/24 15:47:4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70
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运用“拿来主义”?不是。“拿来”有前提,那么前提是什么?文末提到“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鲁迅为什么要这样说?“沉着”即是冷静,能独立思考。一个不会思考的人,如何知道自己要什么,什么对自己有利和不利。但知道想要什么还不行,须要“勇猛”,即勇敢。假如只是想要,而又不敢付诸行动,那么终究还是“孱头”。前两个条件都具备了,具体到“拿来”时,则须有辨别力,能分辨出哪些是“鱼翅”,哪些是“鸦片”,哪些是“烟枪”、“烟灯”和“姨太太”。最后则须“不自私”,因为如果在“拿来”时自私,那么拿来的东西往往只对自己有利而对他人或民族不利,就像如今油价,涨价时要跟国际接轨,跌价时说价格还倒挂,“拿来”就成了愚弄国民的一种手段。这四个前提缺一不可,缺任何一点就会导致“拿来”失败或偏离了方向。
“拿来”的意义是什么?文末有一句话:“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为什么不说民族不能成为新民族,国家不能成为新国家呢?联系前文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会有“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问题就出在人身上,出在文艺(即民族文化)上。由于满清统治者夜郎自大,以天朝自居,闭关锁国,不重视发展工商业,导致整个民族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并直接导致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也即是文中所说,“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由“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一个是盲目自大,一个是俯首帖耳,虽然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但其本质均是没有认清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决策。为什么会这样?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落后是人出了问题,是民族文化出了问题,鲁迅的一系列小说都指出这一残酷现实。因此鲁迅提出要“拿来”,首先要把西方先进文化拿来,拿来干什么?改造人,改造我们的民族文化。只有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民族自然就成了新民族,国家自然就成了新国家。
鲁迅不愧是鲁迅,其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一语中的,短短几句话,给整个中华民族指出了一条阳光大道,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这就是鲁迅的深刻,我想几百年以后我们仍需要鲁迅。
作者邮箱:qycy888@126.com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