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先忧后乐

作者:司南指北  时间:2007/4/27 12:28:0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887
      范仲淹的千古名文岳阳楼记里头,有两句超级牛X的大话,一句是:越明年,政通人和。另一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在上初中(?)。我超级喜欢他的第二句话,就是对他的第一句话,感到有点不那么对头。这滕子京是个什么鸟人?他哪来的那么大的神通?一年之内,就能做到政通人和,这滕子京不是神仙,也是一个巫师。你别管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那时家里穷的刚好能吃饱饭,我本能地知道,这政通人和与穷苦百姓能不能吃饱饭没有任何关系。
  后来,长大了,稍微了解了一点宋史,才知道滕子京不大不小是一个贪官。谪绌他的理由就与他他为政不够清廉大有关系。好一个范仲淹,吹牛皮不用纳税,你先替别人吹上一统,接下来,你就要吹你自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内心感受我能理解。类似的内心感受大概人到了知性初开的时候——也就是小学阶段——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这一点也算不上高尚。但是,范仲淹为什么要说:微斯人,吾谁与归?——难道世界上只有范仲淹知道先忧后乐吗?
  如果先忧后乐不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感受,而是一种行之于外的做人标准,那么,这个标准足够高尚,可惜的是,范仲淹根并不打算执行这个标准;他根本就没有打算先忧后乐,相反,他该乐的时候不乐,该忧的时候不忧;他不该乐的时候乐了,不该忧的时候忧了。他与常人的唯一的不同,就是他更喜欢说大话。
  调子唱的比天之高,事到临头苟且营营,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范仲淹。皇帝让他戍守边关,他龟缩鼠伏。皇帝让他改革维新,他八面玲珑。他交好权贵,沽名钓誉,把自己的官位看得比国家、人民和皇帝的利益重要一百倍。他不讲原则,尤其是不讲政治原则。他似乎是专讲道德原则的,可是,他的道德原则只用来给自己的懦弱无能做辩护。他眼看着自己的国家沉疴日重,除了大唱道德高调以外,别无所为。他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功名利禄,除了写文章的时候,他并不在乎天下苍生。
  晚年的时候,范仲淹一口气买下千亩良田,办了一个义庄。义庄专门接济范姓的穷苦子孙,这似乎表明范仲淹究竟还能先范氏之忧而忧,可是,范仲淹的银子又是从那儿得来的呢?
  同样是做到宰相,王安石就买不起千亩良田。这块被人骂了一千多年的臭石头,你别管他政治上多么幼稚,在个人品德上,倒真是做到了先忧后乐。
  王安石不相信道德,他反而能够实践道德;范仲淹司马光之流开口闭口都是道德,他们就是不能够实践道德。这大宋的万里河山,不破何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